紅外測油儀在清洗后若仍存在殘留,會干擾檢測信號,導致結果偏差。需通過系統排查與針對性處理,徹底清除殘留物質,確保儀器檢測精度。 一、殘留原因分析 殘留多源于油脂類物質的吸附性與揮發性差異。部分高沸點油脂會附著在樣品池、管路內壁,形成難以溶解的薄膜;試劑中的有機成分可能因清洗不徹底,與殘留油脂發生聚合反應,形成頑固殘留物。此外,清洗工具的清潔度不足或清洗流程存在疏漏,也會導致殘留問題反復出現。 二、部件深度清潔方案 針對樣品池殘留,可采用梯度清洗法。先用專用有機溶劑(如四氯化碳)浸泡 15-20 分鐘,利用相似相溶原理溶解油脂殘留,再用去離子水沖洗 3-4 次,去除溶劑殘留。若仍有痕跡,可用蘸有酒精的無塵棉簽輕輕擦拭內壁,避免刮傷光學表面。 對于進樣管路,需使用注射器抽取專用清洗劑,反復推注沖洗,確保清洗劑在管路內停留 5-10 分鐘,充分接觸內壁殘留。對于彎曲或狹窄的管路部位,可適當增加沖洗次數,必要時拆卸管路接口進行分段清潔,防止死角殘留。 比色皿作為關鍵光學部件,清潔時需避免使用硬質工具。可將其浸泡在溫熱的中性清洗液中,超聲清洗 10-15 分鐘,利用超聲波的振動作用剝離微小殘留顆粒,之后用去離子水沖洗至無泡沫,倒置在潔凈濾紙上自然晾干。 三、強化清潔流程管理 清洗前需明確各部件的污染程度,制定差異化清潔方案。對于常規檢測后的輕度污染,可按標準流程清洗;對于高濃度樣品檢測后的重度污染,需增加浸泡時間和清洗次數。每次清洗完成后,需通過目視檢查或空白樣檢測驗證清潔效果,確認無殘留后再進行下次使用。 清潔工具需專用并定期消毒,如清洗用的燒杯、鑷子等需單獨存放,每次使用前用高溫滅菌或有機溶劑擦拭消毒,避免工具攜帶的雜質造成二次污染。 四、輔助清潔手段應用 當常規清洗效果不佳時,可采用加熱輔助法。將清洗液加熱至 40-50℃(需根據試劑特性調整溫度),提高溶劑對殘留物質的溶解能力,但需注意溫度不可過高,防止損壞儀器部件。 對于光學系統的殘留,可使用專用光學清潔劑,配合無絨布輕輕擦拭鏡頭表面,確保光學通路潔凈。清潔后需等待清潔劑完全揮發,避免殘留物質影響光路傳輸。 五、預防殘留的長效措施 建立儀器使用臺賬,記錄每次檢測的樣品類型和濃度,針對高污染樣品制定專項清潔預案。定期對儀器進行全面維護,檢查各部件的密封性和通暢性,及時更換老化的管路或密封件,防止殘留物質堆積。 此外,需規范試劑存儲與使用,避免試劑變質產生沉淀,進而造成儀器內部污染。實驗結束后,及時對儀器進行初步清潔,減少殘留物質的附著時間。 通過以上針對性措施,可有效解決紅外測油儀清洗后仍有殘留的問題,保障儀器的長期穩定運行和檢測結果的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