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外測油儀通過檢測油類物質在特定紅外波長下的吸光度實現定量分析,標準曲線校準是確保檢測結果準確性的核心步驟。需遵循 “精準配制、規范操作、科學驗證” 原則,通過建立吸光度與油濃度的線性關系,為后續樣品檢測提供定量依據,校準過程需嚴格把控每個環節,避免誤差累積。 
校準前準備是基礎,需做好儀器、試劑與耗材的核查。首先檢查儀器狀態,接通紅外測油儀電源,按說明書要求預熱至穩定工作溫度,確認儀器光源、檢測器、軟件系統運行正常,無報錯提示;同時清潔儀器樣品池,用無水乙醇擦拭樣品池內壁,去除殘留油污,確保光路通暢無干擾。其次準備試劑與耗材,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油標準物質(如四氯乙烯中油標準溶液),確認其濃度準確且在有效期內;準備潔凈的容量瓶、移液管、注射器等耗材,使用前需用石油醚或四氯乙烯潤洗,避免交叉污染;此外,需準備空白溶劑(與標準溶液基體一致,如四氯乙烯),用于空白校準。 標準溶液梯度配制是關鍵,需確保濃度梯度合理且準確。根據紅外測油儀的檢測量程,確定標準曲線的濃度范圍,通常設置 5-7 個濃度點,涵蓋儀器常用檢測區間,最低濃度點接近方法檢出限,最高濃度點不超過儀器線性上限。操作時用移液管準確吸取不同體積的油標準物質,注入容量瓶中,用空白溶劑定容至刻度,搖勻后得到系列梯度標準溶液;配制過程中需嚴格控制移液體積與定容精度,每個濃度點至少平行配制兩份,減少隨機誤差;記錄每個標準溶液的理論濃度,確保數據可追溯。 儀器校準操作需按規范流程進行,確保曲線線性可靠。第一步執行空白校準,用注射器吸取空白溶劑注入儀器樣品池,啟動空白校準程序,儀器自動扣除空白溶劑的吸光度,建立基線;若空白吸光度過高,需重新更換空白溶劑并清潔樣品池,避免基線漂移。第二步測定標準溶液吸光度,按濃度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用注射器吸取不同濃度的標準溶液注入樣品池,待儀器讀數穩定后,記錄對應的吸光度值;每個濃度點測定 2-3 次,取平均值作為該濃度的吸光度數據,避免單次測量誤差;測定過程中需避免樣品池污染,更換標準溶液時用待測溶液潤洗樣品池 2-3 次。 曲線擬合與驗證是校準的收尾環節,需評估曲線適用性。將標準溶液的理論濃度與對應的平均吸光度值輸入儀器軟件,選擇線性擬合模型(通常為一元線性回歸),生成標準曲線,軟件自動計算線性相關系數(R2)、回歸方程斜率與截距;線性相關系數需滿足儀器要求(通常≥0.999),若 R2 不達標,需排查標準溶液配制誤差、儀器光路異常或操作污染等問題,調整后重新校準。此外,需選取一個中間濃度的標準溶液作為驗證樣品,用校準后的標準曲線計算其濃度,驗證值與理論濃度的相對誤差應在允許范圍內(通常≤5%),確保曲線定量準確性;校準完成后,保存標準曲線參數,并記錄校準日期、標準物質信息、操作人員等,建立校準檔案。 通過上述規范的校準流程,可確保紅外測油儀標準曲線的準確性與穩定性,為油類物質檢測提供可靠的定量基礎,保障后續樣品檢測數據的真實性與有效性,助力水環境、土壤等領域的油污染監測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