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紅外測油儀作為檢測水體、土壤等樣品中油類物質含量的專用設備,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設備使用壽命,依賴于規范的操作與嚴格的使用管理。使用過程中需圍繞樣品預處理、儀器操作規范、環境條件控制及設備維護等核心環節,規避操作誤區與外界干擾,確保檢測工作高效、精準開展。 樣品預處理環節需嚴格把控,避免樣品雜質或處理不當影響檢測結果。首先需確保樣品代表性,采集的樣品需充分搖勻,若樣品中存在明顯懸浮顆粒物,需通過離心或過濾(使用專用濾膜,孔徑通常為 0.45μm)去除,防止顆粒物堵塞儀器進樣管路或吸附油分導致檢測值偏低。其次需選擇適配的萃取劑,萃取劑需滿足紅外透光性好、與水不互溶且對油類物質溶解度高的要求,同時需確保萃取劑純度符合檢測標準,使用前需進行空白驗證,若空白值超出允許范圍需更換合格萃取劑。此外,萃取過程需嚴格控制振蕩時間、溫度與萃取劑用量,確保油分充分萃取,避免因萃取不完全導致檢測誤差,萃取后的樣品需靜置分層,待有機相澄清后再進行檢測,防止水相混入影響光路檢測。 儀器操作需遵循標準化流程,避免操作不當引發設備故障或數據偏差。開機前需檢查儀器供電是否穩定,確認電源線、數據線連接牢固,同時檢查儀器光源、檢測器等核心部件狀態,若出現報警提示需先排查故障再啟動。開機后需進行儀器預熱,預熱時間通常為 30-60 分鐘,待儀器光學系統與電路模塊溫度穩定后再開展校準與檢測,避免溫度波動導致吸光度檢測不準確。校準過程需使用經計量認證的標準油溶液,按濃度梯度依次進行校準,建立標準曲線,校準完成后需進行單點驗證,若驗證誤差超出 ±5% 需重新校準。檢測時需控制進樣速度,避免過快進樣導致氣泡產生(氣泡會造成光線散射,影響檢測信號),若發現進樣過程中出現氣泡,需停止進樣并排出氣泡后重新操作。檢測結束后需及時用專用清洗液(通常為純萃取劑)沖洗進樣管路與比色皿,清除殘留油分,防止管路污染或油分附著影響后續檢測。 環境條件控制是保障儀器穩定運行的重要前提。儀器需放置在干燥、通風的實驗室環境中,環境溫度需控制在 15-30℃,濕度維持在 40%-60%,避免高溫高濕環境導致儀器光學部件受潮、電路模塊腐蝕,或低溫環境影響萃取劑流動性。同時,需遠離強電磁場干擾源(如大功率電機、高頻設備),防止電磁場干擾儀器信號采集與數據處理,導致檢測數據波動。此外,實驗室需保持清潔,避免灰塵堆積在儀器光學鏡片或進樣口,定期用無塵布擦拭儀器表面,確保儀器散熱口通暢,防止儀器運行時溫度過高。 設備維護與安全防護需同步重視。定期檢查儀器進樣管路是否有老化、開裂現象,若發現管路破損需及時更換同規格管路,確保液體傳輸密封無滲漏。光學鏡片需定期清潔,使用專用鏡頭紙輕輕擦拭,避免使用酒精等腐蝕性溶劑,防止鏡片鍍膜損壞影響透光性能。儀器長期不使用時,需每周開機預熱 30 分鐘,保持光學系統與電路模塊活性,同時將進樣管路內充滿純萃取劑,防止管路干涸堵塞。安全防護方面,操作過程中需佩戴耐有機溶劑手套與護目鏡,避免萃取劑接觸皮膚或吸入揮發氣體,萃取劑需存放在防爆試劑柜中,遠離火源,確保實驗安全。 此外,需建立儀器使用記錄臺賬,詳細記錄每次使用的時間、操作人員、樣品類型、校準數據及檢測結果,便于數據追溯與設備故障排查。若檢測過程中出現數據異常(如檢測值超出正常范圍、重復性差),需先排查樣品處理、儀器校準、環境條件等因素,逐步排除干擾后重新檢測,確保每一組檢測數據的可靠性與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