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式懸浮物測定儀的精準度依賴于標準校準溶液的準確性,校準溶液的制備是確保儀器監測數據可靠的核心環節。需遵循嚴格的操作規范,從原料選擇、濃度配制到后期保存全程把控,避免因制備過程中的誤差影響儀器校準效果,為懸浮物檢測提供精準的標準參照。 一、制備前的準備工作:奠定規范基礎 原料與器具的選擇需滿足精度要求。校準溶液制備需選用高純度的基準物質,通常為經過干燥處理的標準懸浮物粉末(如硅藻土、標準乳膠顆粒等),確保其純度符合國家計量標準,無雜質、無吸潮結塊現象。實驗器具需使用經校準的分析天平(精度不低于 0.1mg)、容量瓶(需符合 A 級標準)、移液管及玻璃棒,所有器具使用前需用超純水(電阻率≥18 MΩ?cm)清洗 3 次以上,晾干后備用,避免殘留物質污染校準溶液。 環境與試劑預處理不可忽視。制備需在潔凈、無風的實驗室環境中進行,避免空氣中的灰塵落入溶液影響濃度;若基準物質易吸潮,需提前在 105℃烘箱中干燥至恒重,冷卻后置于干燥器中保存,防止稱量時因吸潮導致質量偏差。同時,需準備足量超純水,確保其無懸浮物、無有機物污染,符合校準溶液的溶劑要求。 二、校準溶液的配制流程:把控濃度精準度 基準物質稱量需嚴格精準。根據所需校準濃度范圍,計算基準物質的稱量質量,例如配制高濃度母液時,需通過分析天平準確稱量對應質量的基準物質,稱量過程中需使用稱量紙或稱量瓶,避免物質直接接觸天平托盤,且需快速操作,減少基準物質與空氣的接觸時間,防止吸潮或揮發。 溶解與定容需遵循標準步驟。將稱量好的基準物質放入燒杯中,加入適量超純水,用玻璃棒緩慢攪拌至完全溶解,避免劇烈攪拌產生氣泡影響后續定容。隨后將溶液沿玻璃棒轉移至容量瓶中,用超純水多次沖洗燒杯與玻璃棒,確保所有溶液全部轉移至容量瓶內,最后加超純水至容量瓶刻度線,蓋緊瓶塞后反復倒置搖勻,使溶液濃度均勻。 梯度濃度配制需保持連貫性。若需制備多梯度濃度的校準溶液,需以高濃度母液為基礎,用移液管準確吸取定量母液至不同容量瓶中,再用超純水定容至刻度線,每個濃度梯度需單獨配制,避免交叉污染。配制過程中需及時標記各容量瓶的濃度、配制日期及配制人員,確保溯源清晰。 三、制備后的驗證與保存:保障長期有效 濃度驗證是確保準確性的關鍵。校準溶液配制完成后,需選取 1-2 個濃度梯度,通過臺式懸浮物測定儀進行初步檢測,對比檢測值與理論濃度的偏差,若偏差在允許范圍內(通常不超過 ±2%),則說明制備合格;若偏差超出閾值,需重新檢查稱量、定容步驟,排除誤差后重新制備。 保存條件需嚴格控制。校準溶液需儲存于潔凈、密封的聚乙烯瓶中,避免使用玻璃容器導致吸附或溶出。短期使用(1 周內)可室溫避光保存,長期使用需置于 4℃冰箱冷藏,且需每周進行一次濃度核查,若發現溶液出現渾濁、沉淀或濃度變化,需立即重新配制,確保校準溶液始終處于有效狀態。 遵循科學的制備流程,把控原料、操作與保存各環節的細節,才能制備出精準可靠的臺式懸浮物測定儀校準溶液,為儀器校準提供堅實支撐,保障懸浮物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