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測定儀作為衡量水體中有機物污染程度的重要設備,其檢測精度和運行穩定性直接影響水質評價結果。長期使用過程中,試劑殘留、部件老化等因素可能導致設備性能下降,掌握科學的維護方法與故障診斷技巧,是保障設備持續可靠運行的關鍵。 一、日常維護的核心要點 反應系統的清潔維護是基礎。每次檢測完成后,需及時清理反應管(或消解池)內的殘留試劑,可用純水沖洗3-5次,避免有機物附著形成頑固污漬。若發現管壁有黃褐色結晶(多為硫酸銀或重鉻酸鉀殘留),可倒入少量稀硝酸浸泡10分鐘,再用軟毛刷輕輕刷洗(禁用硬質工具,防止劃傷內壁)。清潔后需倒置反應管瀝干水分,存放于干燥潔凈的專用架上,避免灰塵污染。 光學系統的保護影響檢測精度。定期檢查比色皿(或檢測光路窗口)是否有劃痕、污漬,若表面有指紋或水漬,需用專用鏡頭紙蘸無水乙醇輕輕擦拭,保持透光性良好。光學模塊需避免強光直射和劇烈震動,長期不用時需蓋上防塵罩。部分設備的光源有使用壽命限制,當檢測數據出現漂移且排除其他因素后,需及時更換同型號光源,確保光強度穩定。 管路與泵體的維護預防堵塞。對于自動進樣機型,每周需檢查進樣管路是否有彎折、堵塞,若發現試劑結晶堵塞,可先用溫水浸泡管路,再用壓縮空氣吹掃疏通。蠕動泵的泵管是易損部件,需每月檢查其磨損情況,若出現老化、開裂或彈性下降,應及時更換,避免因泵液量不準影響反應效果。更換泵管時需注意安裝方向,確保試劑輸送順暢。 二、定期保養的關鍵環節 試劑系統的管理保障反應效率。所用試劑需按要求儲存(如避光、低溫),并標注配制日期和有效期,超過期限的試劑需及時廢棄,不可繼續使用。試劑瓶的吸管(或管路接口)需保持清潔,避免交叉污染,每次更換試劑后需用濾紙擦拭接口處的殘留液體。對于自動加液系統,每兩周需校準一次加液量,可通過稱量試劑質量(換算體積)驗證,偏差超過5%時需調整泵體參數或更換加液針頭。 電路與散熱系統的維護延長設備壽命。每月檢查設備電源線、數據線的連接是否牢固,有無松動或絕緣層破損,發現問題及時處理,防止短路或接觸不良。設備后部的散熱孔易積累灰塵,需用毛刷或壓縮空氣定期清理(建議每兩周一次),確保散熱通暢,避免主板因高溫老化。長期停用(超過1個月)的設備,需斷開電源,覆蓋防塵罩,存放于干燥通風的環境中,每月通電開機30分鐘,防止電容受潮損壞。 校準與性能驗證不可忽視。建議每3個月用標準溶液進行一次校準,選擇高、中、低三個濃度點,驗證設備在不同量程下的準確性。校準前需確保設備預熱充分(通常30分鐘以上),環境溫度穩定(15-30℃)。若校準偏差超過允許范圍,需重新調整設備參數,必要時聯系廠家進行專業校準。同時,定期參與實驗室間比對或使用質控樣驗證,確保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三、常見故障的診斷與處理 檢測值異常的排查。若檢測結果普遍偏高,可能是反應管未清潔干凈(殘留有機物)或試劑濃度過高,需重新清潔反應系統并核查試劑配比;若結果偏低,可能是消解時間不足、溫度不夠或氧化劑失效,需檢查消解模塊是否正常工作,更換新試劑后重試。當同一水樣多次檢測偏差較大時,需檢查進樣量是否穩定、比色皿是否放置到位,排除操作失誤后再排查設備硬件問題。 機械故障的判斷與處理。自動進樣機型若出現進樣失敗,先檢查樣品瓶是否放正、進樣針是否堵塞或位置偏移,可手動清潔進樣針并調整位置;若進樣針漏液,多為密封墊老化,需更換同規格密封件。消解模塊不加熱時,先檢查電源連接和加熱指示燈,若指示燈亮但不升溫,可能是加熱管損壞;若指示燈不亮,需排查溫控電路或保險絲,必要時聯系專業維修人員。 顯示與通訊故障的應對。設備開機無顯示時,先檢查電源插座是否通電、電源線是否接觸良好,更換插座或重新插拔電源線后重試;若仍無反應,可能是電源模塊故障,需更換維修。數據無法傳輸至電腦時,需檢查數據線是否松動、通訊參數(如波特率)是否匹配,重新連接或調整參數后通常可恢復。部分設備支持故障自診斷功能,可通過顯示屏提示的錯誤代碼(如“E01”“F03”等)查閱手冊,快速定位問題。 四、結語 COD測定儀的維護與故障診斷需遵循“預防為主、精準排查”的原則。通過日常清潔減少故障隱患,定期保養延長部件壽命,結合故障現象逐步分析原因,才能高效解決問題。操作人員需養成記錄設備運行狀態的習慣,詳細記錄維護時間、故障現象及處理方法,為設備的長期管理提供參考,確保其始終處于良好工作狀態,為水質監測提供可靠數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