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D測定儀通過氧化還原反應(如重鉻酸鉀法、高錳酸鉀法)或光學檢測技術,量化水體中可被氧化的有機物與無機物總量,是水質污染評估的核心設備,廣泛應用于工業廢水、地表水、生活污水等場景檢測。數據精度直接決定污染判斷與治理決策的準確性,需從“校準-樣品-操作-維護”全流程管控,消除各類干擾因素,確保檢測結果可靠。 一、規范儀器校準,建立精準檢測基準 儀器校準是保證精度的基礎,需定期通過標準物質修正檢測偏差,覆蓋不同濃度范圍: 選擇適配標準溶液:根據COD測定儀的檢測范圍(如低量程0-500mg/L、高量程500-5000mg/L),選用對應濃度梯度的COD標準溶液(至少包含低、中、高三個濃度),避免用單一濃度標準僅校準線性某一段,導致高濃度或低濃度樣品檢測偏差。標準溶液需在有效期內,儲存時避免光照、高溫,防止濃度變化(如重鉻酸鉀標準溶液需避光冷藏,防止分解)。 定期開展零點與跨度校準:每次檢測前或每日首次使用時,用純水(符合無有機物污染要求,如超純水)進行零點校準,消除儀器背景信號干擾(如光學檢測中的雜散光、電化學檢測中的電極基線漂移);每1-2周進行一次跨度校準,將標準溶液注入檢測系統,讓儀器學習不同濃度對應的信號值,生成新的校準曲線(替代默認曲線,避免長期使用導致的曲線偏移)。若檢測高濃度樣品后,需重新校準零點,防止殘留污染物影響后續低濃度樣品檢測。 校準驗證與異常處理:校準后用未知濃度的標準溶液(或質控樣品)驗證精度,若檢測值與標準值偏差超出允許范圍(如相對偏差大于5%),需排查原因——若零點漂移,重新清潔檢測模塊(如反應腔、光學窗口)后再次校準;若跨度偏差,檢查標準溶液是否變質、試劑添加是否準確(如氧化劑劑量不足),修復問題后重新校準,直至驗證通過。 二、優化樣品處理,減少檢測干擾因素 水樣中的雜質、干擾物質易影響反應效率,需通過預處理與操作控制降低干擾: 樣品采集與保存規范:采集水樣時需選擇代表性點位(如廢水排放口下游50米內、河流斷面中心),避免采集表層浮油或底部淤泥水樣;采樣容器需提前用鹽酸或硝酸浸泡(去除有機物殘留),沖洗干凈后晾干,采集后立即密封,24小時內完成檢測(若無法及時檢測,需加入硫酸調節pH至酸性,冷藏保存,防止有機物分解)。運輸過程中避免劇烈搖晃,防止水樣與空氣過度接觸導致氧化,影響COD值。 針對性預處理去除干擾: 若水樣含大量懸浮物(如泥沙、藻類),需先過濾(用0.45μm濾膜),避免懸浮物吸附有機物或消耗氧化劑,導致檢測值偏低;過濾后需記錄濾膜是否截留明顯有機物(如黑色殘渣),必要時補充測定懸浮物中的COD,確保結果完整。 若水樣含還原性物質(如硫化物、亞硝酸鹽),會優先與氧化劑反應,使COD值虛高,需加入對應掩蔽劑(如硫化物可加硫酸亞鐵銨,亞硝酸鹽可加氨基磺酸),按比例添加后充分混合,靜置數分鐘再進行檢測,掩蔽劑劑量需嚴格按說明書控制,避免過量影響后續反應。 若水樣含鹽量高(如海水、工業含鹽廢水),會干擾光學檢測(如影響光的吸收或散射),需選用耐鹽型COD測定儀,或稀釋水樣至適宜鹽濃度(稀釋時用純水,記錄稀釋倍數,確保稀釋后濃度在儀器檢測范圍內)。 三、嚴格操作規范,避免人為誤差 操作人員的規范操作直接影響數據精度,需明確流程并減少人為干預: 試劑配制與添加精準:COD測定儀常用試劑(如氧化劑、催化劑、指示劑)需按說明書配方配制,使用分析純以上純度試劑,避免雜質引入;配制時用校準過的計量工具(如移液管、容量瓶),確保試劑濃度準確(如重鉻酸鉀氧化劑濃度偏差0.1mol/L,會導致COD檢測值偏差5%-10%);添加試劑時需沿管壁緩慢注入,避免濺出或產生氣泡(氣泡會影響反應接觸面積,或在光學檢測中產生雜散光),若有濺出需重新取樣,不可直接補加試劑。 反應條件嚴格控制:COD檢測對反應溫度、時間、酸度有明確要求——重鉻酸鉀法需在170-180℃回流2小時,高錳酸鉀法需煮沸30分鐘,需確保加熱模塊溫度穩定(如用溫度計校準加熱槽溫度,避免溫度過低導致反應不完全,或過高導致有機物過度氧化);反應過程中不可隨意中斷(如中途停止加熱),若意外中斷需重新取樣檢測;反應后需冷卻至室溫再進行后續檢測(如滴定或光學讀數),避免溫度過高影響試劑穩定性或讀數準確性。 平行樣與空白實驗驗證:每批樣品檢測時需做2-3個平行樣(同一樣品分多次檢測),若平行樣相對偏差大于10%,需排查操作是否失誤(如試劑添加不均、反應條件差異),重新檢測;同時做空白實驗(用純水替代水樣,按相同流程操作),扣除空白值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如空白值過高,可能是試劑或純水含有機物,需更換試劑或純水),確保數據扣除背景干擾后更精準。 四、定期設備維護,維持穩定檢測性能 設備長期使用易出現部件損耗,需通過維護保持性能穩定: 核心部件清潔與檢查:光學檢測型COD測定儀需每周清潔光學窗口(用專用鏡頭紙蘸純水擦拭,去除樣品殘留或試劑結晶),避免污漬影響光信號傳輸;反應腔需每次檢測后用純水沖洗,每月用稀鹽酸(低濃度)浸泡數分鐘,去除內壁附著的有機物或無機鹽沉淀(如重鉻酸鉀反應后的鉻渣),防止殘留影響后續樣品檢測。電化學檢測型需定期檢查電極狀態,若電極表面出現氧化層或污垢,用細砂紙輕輕打磨,或用專用清洗劑活化,確保電極響應靈敏。 易損部件定期更換:按儀器說明書更換易損部件——如反應管(長期高溫使用易老化、變形)每3-6個月更換一次;試劑管路(如蠕動泵管)若出現開裂、變硬,需及時更換,防止試劑泄漏或添加量不準;加熱模塊的溫控傳感器若出現漂移,需聯系廠家校準或更換,確保反應溫度控制精準。更換部件后需重新進行校準,驗證精度是否恢復。 設備存儲與環境適配:設備需放置在通風、干燥、無腐蝕的環境(避免靠近強酸、強堿試劑柜,或高溫熱源如烘箱),溫度維持在15-30℃,相對濕度不超過80%(高濕易導致電路受潮短路,或光學部件發霉);長期不使用時需每月通電一次(每次30分鐘),防止電容老化或電極鈍化;運輸設備時需用緩沖材料包裹,避免劇烈震動導致內部部件移位(如光學鏡頭偏移、加熱模塊松動)。 五、總結 COD測定儀的數據精度保障需貫穿“校準建立基準、樣品消除干擾、操作減少誤差、維護維持性能”全流程。通過規范校準確保儀器檢測基準準確,優化樣品處理降低干擾因素,嚴格操作避免人為失誤,定期維護保持設備穩定,多維度協同可有效控制檢測偏差,使COD數據真實反映水體污染程度,為水質治理、污染防控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