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色度是反映水體外觀質量的重要指標,其測定結果的穩定性直接影響對水質狀況的判斷。水質色度測定儀通過光學原理分析水樣顏色深度,但在實際使用中,多種因素可能導致測定結果出現波動,需要操作人員重點關注并加以控制。 一、儀器自身狀態的影響 儀器核心部件的性能變化是導致結果波動的內在因素。光源作為色度測定的“眼睛”,其亮度和波長穩定性至關重要。長期使用后,光源(如鎢燈、氙燈)會逐漸老化,發光強度減弱或光譜偏移,導致相同水樣的吸光度測量值發生變化。例如,光源波長漂移可能使儀器對特定顏色的敏感度下降,造成色度值偏低。 光學系統的清潔度也會影響測定精度。比色池內壁若附著指紋、水漬或污染物,會散射或吸收部分光線,干擾檢測信號。即使是細微的劃痕,也可能改變光線傳播路徑,導致結果偏差。此外,儀器的電路系統若存在接觸不良或溫度漂移,會影響信號放大與處理,使相同條件下的多次測量值出現明顯差異。 校準狀態是保證儀器準確性的基礎。若長期未進行校準或校準方法不當,儀器的基準值會逐漸偏離標準,導致測定結果系統性偏高或偏低。例如,使用過期的標準色度溶液校準后,儀器會將實際無色的純水誤判為具有一定色度,進而影響所有水樣的測定結果。 二、水樣特性的差異 水樣本身的物理化學性質是引起結果變化的關鍵外部因素。渾濁度高的水樣含有大量懸浮顆粒,這些顆粒會散射光線,使儀器誤將濁度當作色度,導致測定值偏高。例如,含泥沙的河水若未經過濾處理,測定的色度值會遠高于實際水體的真實顏色。 水樣的溫度變化可能影響顏色穩定性。部分天然水體中的有色物質(如腐殖質)在溫度升高時會發生結構變化,導致顏色變深或變淺。若采集的水樣未在恒溫條件下測定,從現場到實驗室的溫度差異可能使色度值產生波動。此外,高溫還可能加速水樣中微生物繁殖,產生代謝產物改變水體顏色。 pH值的波動會改變有色物質的存在形態。某些水體中的色素(如藻類代謝物)在酸性和堿性條件下呈現不同顏色,pH值變化可能導致色度測定結果偏差。例如,含酚類物質的工業廢水在酸性條件下顏色較深,中性條件下顏色變淺,若未控制水樣pH值,會出現相同水樣不同時間測定結果不一致的情況。 三、操作過程的規范性 樣品預處理環節的操作差異是結果波動的常見原因。采樣容器若未清潔干凈,殘留的洗滌劑、消毒劑或前次樣品的有色物質會污染新水樣,導致色度值異常升高。水樣采集后若未及時測定,長時間放置可能發生氧化、沉淀或生物降解,改變水體顏色。例如,含亞鐵離子的地下水暴露在空氣中會氧化為三價鐵,使水樣呈現黃褐色,導致色度測定值上升。 測定時的取樣量和操作手法也會影響結果。取樣體積不準確會改變比色池中水樣的光程,進而影響吸光度測量;倒入水樣時若產生氣泡,氣泡會散射光線,使儀器誤判為高色度。此外,若水樣存在分層現象(如含油廢水),未充分混勻就取樣,會導致同一樣品的不同次測定結果差異顯著。 四、環境條件的干擾 外界環境因素通過影響儀器或水樣狀態間接導致結果變化。環境光線過強可能干擾儀器的光學檢測,尤其是自然光中的紫外線成分,可能改變水樣中某些有色物質的結構,同時影響儀器內部的光電轉換過程。例如,在陽光直射的環境下測定,強光可能使光電探測器產生飽和,導致色度值偏低。 溫度和濕度的劇烈變化會影響儀器性能。實驗室溫度波動過大時,儀器光學部件(如透鏡、濾光片)會因熱脹冷縮改變光學參數,同時電路系統的穩定性也會下降。高濕度環境則可能導致儀器內部光學元件受潮發霉,或使比色池外壁凝結水珠,干擾光線傳播。 電磁干擾可能影響儀器的電子信號處理。附近運行的大功率設備(如離心機、空壓機)產生的電磁輻射,會干擾測定儀的電路系統,導致信號噪聲增大,測量值波動。例如,電磁干擾可能使儀器顯示的吸光度值忽高忽低,無法穩定讀取。 五、總結 水質色度測定儀的結果變化是儀器狀態、水樣特性、操作規范和環境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操作人員需從多維度控制影響因素:定期維護儀器,確保光源、光學系統和電路性能穩定;規范樣品采集與預處理,消除濁度、溫度、pH值等干擾;嚴格執行操作流程,避免人為誤差;優化實驗室環境,減少外界干擾。只有全面把控這些因素,才能保證色度測定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為水質評價提供科學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