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攜式懸浮物快速測定儀憑借便攜性與快速檢測優勢,廣泛應用于現場懸浮物濃度監測,其檢測精度依賴定期、規范的校準操作。定期校準需結合儀器便攜特性與試劑反應原理,圍繞 “準備 - 校準 - 驗證” 的標準化流程開展,消除長期使用中因部件老化、試劑變化導致的誤差,保障監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 校準前準備需做好試劑、標準物質與儀器狀態的核查,為校準奠定基礎。首先,確認校準用試劑與標準物質有效性:選用符合國家標準的懸浮物標準溶液(如不同濃度梯度的硅藻土標準懸濁液),檢查標準溶液保質期與儲存狀態(避免沉淀、變質);同時核查檢測所用試劑(如絮凝劑、顯色劑)的外觀與有效期,確保試劑無變色、分層,且與儀器適配。其次,預處理儀器與校準器具:清潔儀器比色槽與檢測探頭,去除殘留污漬與懸浮物,避免影響吸光度檢測;準備專用移液管、容量瓶等計量器具,確保器具經檢定合格且在有效期內,避免量取誤差。最后,調節校準環境條件:將儀器置于溫度穩定(通常為 15-30℃)、無強光直射與強電磁干擾的環境中,開機預熱至規定時間(一般為 5-10 分鐘),待儀器顯示屏數值穩定后,進入校準模式。 核心校準流程需遵循 “零點校準 - 跨度校準 - 多點校準” 的遞進邏輯,確保覆蓋儀器全量程。第一步,執行零點校準:量取無懸浮物的純水(如超純水),按儀器說明書要求加入對應試劑,混合均勻后倒入比色皿,放入儀器比色槽,選擇 “零點校準” 功能,儀器自動讀取空白樣品吸光度并設定零點,校準完成后需確認零點數值在允許范圍內,若超出范圍需重新清潔比色皿與比色槽后再次校準。第二步,開展跨度校準:選取與儀器常用檢測量程匹配的單點標準溶液(如量程上限 50% 濃度的標準溶液),按試劑添加規范制備校準樣品,放入儀器后啟動 “跨度校準”,儀器根據標準溶液濃度與檢測吸光度建立線性關系,校準后需記錄跨度校準誤差,確保誤差符合儀器技術要求。第三步,進行多點校準(適用于高精度檢測需求):選取 3-5 個不同濃度梯度的標準溶液,按濃度從低到高的順序依次制備校準樣品,逐一完成檢測與數據錄入,儀器自動擬合標準曲線,校準后需驗證標準曲線的相關系數(通常要求 R2≥0.999),若相關系數不達標,需檢查標準溶液濃度準確性或儀器光學部件狀態,重新開展校準。 校準后驗證與記錄是保障校準有效性的關鍵環節。首先,進行校準結果驗證:選取與校準用標準溶液濃度不同的驗證標準溶液,按正常檢測流程制備樣品并檢測,對比測量值與標準值的偏差,若偏差在允許范圍內(通常為 ±5%),則校準合格;若偏差超出范圍,需重新排查校準步驟(如試劑添加量、標準溶液制備),再次校準直至驗證合格。其次,規范記錄校準信息:詳細記錄校準日期、校準人員、儀器型號與編號、標準溶液濃度與批號、校準過程數據(零點值、標準曲線參數、驗證偏差)等信息,形成校準記錄檔案,便于后續追溯與儀器性能分析。最后,維護儀器狀態:校準完成后,清潔儀器比色槽、比色皿與試劑添加部件,關閉儀器電源并妥善收納,若儀器需長期存放,需按說明書要求進行防潮、防塵處理,確保下次使用時儀器處于穩定狀態。 便攜式懸浮物快速測定儀的定期校準需結合便攜特性與檢測原理,嚴格執行準備、校準、驗證流程。規范的定期校準不僅能保障儀器檢測精度,適應現場復雜的監測環境,更能為懸浮物濃度監測提供可靠數據支撐,助力水環境現場監測與污染應急處置工作的高效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