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懸浮物快速測定儀通過試劑與水樣中懸浮物的特異性反應(如絮凝沉淀、比色分析)實現懸浮物濃度快速檢測,廣泛應用于現場應急監測與日常巡檢。其操作流程需遵循 “標準化、精細化” 原則,覆蓋從開機到讀數的全環節,減少人為操作誤差,確保檢測數據準確可靠,符合懸浮物監測技術規范要求。 
一、開機前準備與設備檢查 開機前需完成設備狀態核查與耗材準備,為檢測奠定基礎。首先檢查設備外觀與電量:確認儀器外殼無破損、接口無松動,電池電量充足(或外接電源穩定),若電量低于 20% 需及時充電;開機后等待儀器自檢,觀察顯示屏是否正常顯示、光源與檢測模塊是否報錯,自檢通過后方可進入操作界面。其次準備耗材與試劑:選用與儀器適配的專用反應管、移液器(或移液槍),確保反應管潔凈干燥(無殘留污漬、劃痕),移液器量程符合試劑與樣品移取要求;檢查懸浮物檢測試劑(如絮凝劑、顯色劑)的有效期,確認試劑無結塊、變色、分層等變質現象,按說明書要求提前將試劑恢復至室溫(避免溫度過低影響反應效率)。同時,準備待檢測水樣,確保水樣采集后密封保存,且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檢測,避免懸浮物沉降或變質。 二、水樣預處理與移取 水樣預處理是確保檢測準確性的關鍵,需消除干擾因素并規范移取操作。首先搖勻水樣:將裝有水樣的容器倒置搖勻(或用攪拌器輕柔攪拌),確保水樣中懸浮物均勻分布,避免因沉降導致取樣偏差;若水樣中存在大顆粒雜質(如砂石、枯枝),需用孔徑為 0.45μm 的濾膜過濾,去除雜質后再進行后續操作,防止堵塞反應管或干擾試劑反應。其次精準移取水樣:使用校準合格的移液器,按儀器說明書要求移取定量水樣(如 10mL)至專用反應管中,移取時需避免移液器吸頭觸碰反應管內壁,防止交叉污染;若水樣移取量偏差超過 ±0.1mL,需重新移取,確保水樣體積準確,避免影響試劑濃度配比。 三、試劑添加與反應控制 試劑添加需嚴格遵循劑量與順序要求,同時控制反應條件,確保反應充分且穩定。按儀器規定的試劑添加順序,依次向反應管中加入定量試劑(如先加絮凝劑,后加顯色劑),每添加一種試劑后,需用渦旋振蕩器(或手動輕柔顛倒)將反應管內溶液混勻,避免局部試劑濃度過高或反應不充分;試劑添加劑量需精準控制(如絮凝劑 0.5mL、顯色劑 1mL),使用專用移液器添加,禁止憑經驗估算,若試劑添加量錯誤,需廢棄該反應管,重新取樣操作。反應控制方面,需按說明書要求控制反應溫度與時間:若儀器自帶恒溫模塊,將反應管放入恒溫模塊中,設定溫度(如 25℃)并計時(如反應 10 分鐘);若為室溫反應,需確保環境溫度穩定在 20-28℃,避免溫度波動影響反應速率。反應期間禁止晃動反應管或觸碰儀器,防止干擾反應進程。 四、儀器檢測與讀數記錄 儀器檢測需規范操作步驟,確保讀數準確且記錄完整。首先清潔反應管:反應完成后,用無塵紙巾輕輕擦拭反應管外壁,去除水漬、指紋或試劑殘留,避免影響光學檢測;將反應管放入儀器檢測槽,確保反應管定位標記與槽位對齊,且檢測槽內無異物遮擋。其次啟動檢測程序:在儀器操作界面選擇對應的懸浮物檢測項目,確認參數設置(如檢測波長、反應時間)與試劑類型匹配,啟動檢測程序,儀器將自動讀取反應液的吸光度值,并換算為懸浮物濃度值。最后讀數與記錄:待儀器顯示穩定讀數后(通常讀數波動≤±2mg/L),記錄檢測濃度值;若讀數超出儀器測量范圍,需將水樣稀釋后重新檢測(稀釋倍數需記錄),并計算實際濃度。同時,詳細記錄檢測信息:包括檢測日期、儀器型號與編號、水樣來源、檢測時間、試劑批號、環境溫度與濕度及檢測結果,記錄需清晰準確,納入檢測檔案保存,便于后續追溯與數據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