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懸浮物測定儀憑借便攜性優勢,廣泛用于現場水質監測,但水樣前處理的規范性直接決定檢測結果的準確性。懸浮物檢測核心是精準捕捉水樣中不溶性固體顆粒,前處理需圍繞 “減少干擾、保留目標物、保證均勻性” 三大原則,嚴格遵循以下要求。 水樣采集需保障代表性與完整性。采樣容器需選用潔凈、無吸附性的聚乙烯或玻璃容器,使用前用蒸餾水浸泡沖洗 3 次以上,避免容器殘留雜質影響檢測。采樣時需根據監測目的確定采樣點,確保避開水面漂浮物與底部沉淀層,采集中層水樣;采樣過程中容器需緩慢浸入水中,裝滿后溢出 1/3 體積,減少氣泡產生(氣泡易裹挾微小顆粒,導致顆粒流失)。采樣后立即蓋緊容器蓋子,若無法即時檢測,需在 4℃以下冷藏保存,且保存時間不超過 24 小時,同時加入適量防腐劑(如硫酸,調節 pH 至 2 以下),防止微生物繁殖分解懸浮物或顆粒沉降。 水樣均質化處理是核心步驟。懸浮物易在水樣中沉降,采樣后至檢測前需對水樣進行充分混勻:對于輕度渾濁水樣,可雙手握住容器上下顛倒搖勻,每次顛倒次數不少于 20 次,確保顆粒均勻分散;對于高濃度懸浮物水樣,需使用便攜式攪拌器低速攪拌(轉速控制在 100-200r/min),攪拌時間 3-5 分鐘,避免高速攪拌導致顆粒破碎或產生過多氣泡。混勻后需立即取待測液,防止顆粒再次沉降,若取樣過程中發現容器底部有沉淀,需重新混勻后再取樣。 干擾物質去除需針對性操作。水樣中若含漂浮物(如枯枝、纖維),需先用孔徑為 100μm 的尼龍篩網過濾,去除大體積漂浮物,避免其堵塞儀器管路或影響比色反應;若水樣含油類物質,需加入適量破乳劑(如硫酸鋁鉀),攪拌后靜置 5 分鐘,待油水分層后撇去上層油膜,再進行后續處理(油類會包裹懸浮物顆粒,阻礙試劑與顆粒反應)。此外,若水樣 pH 值超出試劑反應適宜范圍(通常為 6.0-8.0),需用稀鹽酸或氫氧化鈉溶液緩慢調節 pH,調節過程中需邊加邊攪拌,避免局部 pH 驟變導致顆粒溶解或沉淀形態改變。 取樣量與試劑適配需精準把控。根據儀器檢測量程確定取樣體積,若懸浮物濃度過高,需用無懸浮物蒸餾水按比例稀釋,稀釋過程中需確保移液準確,稀釋倍數記錄清晰(后續計算需精準換算);取樣時需使用專用移液管,移液管需先用待測水樣潤洗 2-3 次,避免管內殘留水分稀釋水樣。同時,取樣后需立即加入檢測試劑,防止水樣在空氣中暴露時間過長,導致顆粒吸附空氣中雜質或發生氧化反應,影響檢測結果。 器具清潔與質量控制不可忽視。前處理所用器具(如移液管、攪拌棒、過濾篩網)需專用,使用后立即用蒸餾水沖洗干凈,晾干后存放,避免交叉污染;每批水樣前處理時需同步做空白試驗,取等量無懸浮物蒸餾水,按相同前處理步驟操作,用于校正儀器零點,排除前處理過程中器具、試劑帶來的干擾,確保檢測數據可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