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式濁度測定儀的校準狀態直接決定濁度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及時判斷設備是否需要校準,是保障水質濁度監測數據可靠的關鍵環節。判斷過程需結合設備使用規律、數據表現、環境影響及硬件狀態,從多維度綜合評估,避免因未及時校準導致檢測誤差。 設備使用周期與校準頻次要求是基礎判斷依據。不同型號的濁度測定儀均有出廠推薦的校準周期(如每 3 個月、每半年),需嚴格遵循設備說明書規定的周期進行校準,若超過推薦周期未校準,設備檢測精度可能因光學元件老化、試劑反應效率變化等因素下降,此時必須啟動校準流程。此外,若設備在周期內的使用頻次極高(如每日大量樣品檢測),或長期處于高負荷運行狀態,需適當縮短校準間隔,通過提前校準確保設備持續處于精準工作狀態。 檢測數據異常表現是判斷是否需要校準的核心信號。若在檢測過程中出現空白試驗結果異常(如空白值超出標準范圍),或對同一標準濁度溶液多次檢測后,數據重復性差(如相對偏差超出允許范圍),說明設備可能存在光學系統偏移、試劑配比偏差等問題,需立即暫停檢測并進行校準。同時,若檢測實際樣品時,數據與歷史同期數據或平行檢測數據存在顯著差異(且排除樣品本身問題),如濁度值突然偏高或偏低且無合理原因,也需通過校準驗證設備是否處于正常工作狀態。 外部環境變化與設備維護情況需納入判斷范圍。若設備使用環境近期發生劇烈變化,如溫度大幅波動(超出設備規定的工作溫度范圍)、濕度異常升高(導致光學元件受潮)、或周邊存在強電磁干擾,可能影響設備的信號采集與數據處理精度,即使未到校準周期,也需進行校準。此外,若設備近期經歷過維修(如更換光學部件、清洗檢測腔室)、搬運或碰撞,可能導致內部部件位置偏移,需通過校準重新調整設備參數,確保檢測精度恢復。 標準物質驗證結果是直接判斷依據。定期使用標準濁度溶液(如福爾馬肼標準溶液)對設備進行驗證檢測,若檢測結果與標準溶液的理論值偏差超出設備規定的允許誤差范圍(如偏差大于 ±5%),說明設備當前檢測精度已不滿足要求,必須立即開展校準工作。驗證過程需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流程進行,確保標準溶液在有效期內且儲存得當,避免因標準物質問題誤判設備狀態。 設備自檢提示與報錯信息不可忽視。部分智能型濁度測定儀具備自檢功能,若設備開機自檢時提示 “校準過期”“光學系統異常” 等報錯信息,或在檢測過程中自動彈出校準提醒,需按照設備提示及時啟動校準程序,不可忽略報錯信息繼續使用,否則可能導致大量無效檢測數據,影響后續水質評估與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