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濁度測定儀通過試劑與水樣反應后的濁度變化實現水質檢測,交叉污染會導致檢測結果失真,影響水質評估準確性。交叉污染多源于樣品殘留、試劑混雜、部件清潔不徹底等問題,需通過全流程管控,從接觸部件、操作規范、耗材管理等方面構建防控體系,確保檢測過程無污染。 
樣品與試劑接觸部件的徹底清潔是預防交叉污染的核心。檢測完成后,需立即對反應杯(比色皿)進行清潔,先用純水沖洗 3-5 次,去除殘留的樣品與試劑混合液,再根據試劑特性選用適配的清洗劑(如中性洗滌劑、稀酸或稀堿溶液)浸泡,溶解頑固殘留物質,最后用純水再次沖洗干凈并烘干,避免清洗劑殘留影響后續檢測。對于儀器的進樣管路與試劑加注通道,每次檢測后需用純水進行管路沖洗,確保管路內無樣品或試劑殘留;若檢測高濃度樣品后,需增加沖洗次數或延長沖洗時間,防止高濃度殘留污染低濃度樣品。此外,定期拆卸可清洗的部件(如進樣針頭、試劑分配器),進行深度清潔,避免部件內部隱藏殘留引發交叉污染。 規范操作流程是減少人為因素導致交叉污染的關鍵。檢測時需遵循 “低濃度樣品優先檢測” 的原則,避免高濃度樣品殘留污染低濃度樣品;更換樣品類型前,需對反應杯、進樣管路等進行二次清潔驗證,確保無前一樣品殘留。試劑添加過程中,需使用專用移液器具,不同試劑避免共用同一移液管或移液器吸頭,防止試劑間交叉污染;添加試劑時避免移液器具觸碰反應杯內壁或樣品液面,防止器具攜帶的污染物進入樣品。此外,操作人員需佩戴一次性手套,且在接觸不同樣品或試劑后及時更換手套,避免手部攜帶的污染物傳遞至儀器部件或樣品中。 耗材管理與儀器維護是長期防控交叉污染的保障。反應杯、移液管等耗材需定期更換,對于重復使用的耗材,需建立使用次數與清潔記錄臺賬,超過使用周期或清潔后仍有殘留的耗材及時報廢。儀器的試劑儲存區域需保持干燥清潔,不同試劑分類存放,標注試劑名稱與有效期,避免試劑泄漏或揮發后相互污染;定期檢查試劑瓶密封狀態,發現密封破損及時更換,防止雜質進入試劑。此外,定期對儀器內部的反應腔、光學檢測區域進行清潔,用無塵布擦拭反應腔內壁,去除殘留的試劑結晶或樣品污染物,確保檢測環境潔凈,避免環境污染物影響檢測過程。 空白驗證與污染監測是交叉污染防控的補充手段。每次檢測前需進行空白實驗,使用純水代替樣品,按照正常檢測流程操作,若空白實驗結果超出允許范圍,需排查儀器部件清潔情況與試劑純度,確認無交叉污染后再開展樣品檢測。定期對儀器進行交叉污染驗證,選取已知濃度的標準樣品,在檢測高濃度樣品后立即檢測標準樣品,若標準樣品檢測結果與真實值偏差較大,說明存在交叉污染,需停機徹底清潔儀器后重新驗證,直至檢測結果正常。 通過嚴格落實清潔措施、規范操作流程、加強耗材管理與空白驗證,可有效預防臺式濁度測定儀的交叉污染,確保儀器長期保持穩定的檢測精度,為水質濁度監測提供準確可靠的數據支撐,助力水環境質量管控工作有序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