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式氨氮測定儀作為實驗室常用的水質檢測設備,其檢測精度與使用壽命依賴規范的維護保養。該類儀器的維護需圍繞 “預防為主、按需養護、全程溯源” 的原則,覆蓋光學系統、反應系統、管路組件及電路模塊,通過日常清潔、定期校準與專項檢查,避免試劑殘留、部件老化或環境干擾導致的檢測誤差,保障長期穩定運行。 
日常維護是保障儀器基礎性能的關鍵,需在每次檢測后及時開展。首先進行反應系統清潔,檢測結束后立即用無離子水沖洗反應比色皿,去除殘留試劑(尤其是含顯色劑的廢液,避免長期附著導致比色皿內壁污染),沖洗后用無絨軟布輕輕擦拭外壁水分,放入專用收納盒中避光存放;若檢測高濃度樣品,需先用低濃度鹽酸溶液(濃度通常為 5%)浸泡比色皿 5-10 分鐘,再用無離子水沖洗干凈,防止頑固污漬堆積。其次進行管路清潔,通過儀器自帶的 “管路清洗” 功能,讓無離子水在進樣管路與排廢管路中循環 1-2 分鐘,清除管路內殘留的樣品與試劑,避免管路堵塞或試劑交叉污染;清潔后檢查管路連接處是否有滲漏,若發現接口松動需及時擰緊,確保密封性。此外,每日開機前需清潔儀器光學系統,用鏡頭紙輕輕擦拭光源發射器與檢測器的透光鏡片,去除灰塵或指紋,避免遮擋光路影響吸光度檢測;同時檢查儀器散熱口是否通暢,清除周邊堆積的雜物,防止儀器運行時溫度過高。 定期保養需按固定周期開展,重點解決部件損耗與性能漂移問題。光學系統校準每 1-2 個月進行一次,使用經計量認證的標準濾光片,對儀器的吸光度準確性與波長精度進行校準,若校準結果超出允許誤差范圍(通常吸光度誤差≤±0.005Abs),需通過儀器自帶的校準程序調整光源強度或檢測器靈敏度。反應系統維護每 3 個月一次,拆解反應池組件,檢查密封膠圈是否老化(如出現變形、彈性下降需及時更換),清潔反應池內壁的水垢或試劑結晶,清潔后重新組裝并測試密封性,防止檢測時出現漏液;同時檢查進樣泵與排廢泵的工作狀態,觀察泵管是否有裂紋或磨損,若泵管內壁出現試劑殘留硬化,需更換同型號泵管,確保液體傳輸精度。電路模塊檢查每 6 個月一次,關閉儀器電源后,打開側蓋檢查內部線路連接是否牢固,清除電路板上的灰塵(用壓縮空氣罐輕柔吹掃,避免觸碰電子元件),同時檢查電源適配器輸出電壓是否穩定,確保符合儀器工作要求。 長期停用維護需在儀器閑置超過 1 個月時開展,避免部件老化或環境損傷。首先進行全面清潔,徹底清洗反應比色皿、管路與反應池,晾干后在比色皿內壁涂抹少量專用保護劑(避免氧化),管路內注入少量無水乙醇防止微生物滋生;其次斷開儀器電源,拔掉電源適配器與數據線,用防塵罩將儀器整體覆蓋,放置在干燥通風、無陽光直射的環境中(環境濕度需控制在 30%-60%,溫度保持在 15-30℃)。停用期間每 2 周需開機運行一次 “空載自檢” 程序,讓儀器光學系統與電路模塊短暫工作,防止部件長期閑置導致性能衰退;同時檢查試劑儲存情況,已開封的試劑需密封后放入冰箱冷藏(溫度 2-8℃),未開封試劑需按保質期分類存放,避免過期失效。 維護過程中需注意安全規范,接觸試劑時佩戴耐酸堿手套與護目鏡,避免皮膚直接接觸腐蝕性試劑;更換部件或拆解儀器時,需先切斷電源,防止觸電風險;所有維護操作需記錄在專用檔案中,詳細記錄維護時間、內容、更換部件型號及校準數據,形成可追溯的維護記錄體系,為后續故障排查與性能評估提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