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外活動中,水源安全性直接關系到人身健康,便攜式多參數水質測定儀憑借體積小、易攜帶、檢測快速的優勢,成為戶外愛好者鑒別水源安全的重要工具。使用該儀器時,需圍繞關鍵水質參數、規范操作流程及科學判斷標準展開,確保精準識別水源是否存在安全隱患,為飲水決策提供依據。 首先,需做好儀器準備與前期檢查,保障檢測基礎條件。戶外使用前,需確認儀器電量充足,若為充電式設備應提前充滿電,若使用電池需備好備用電池;同時檢查儀器校準狀態,若超出校準有效期或長時間未使用,需用配套標準溶液進行快速校準,確保檢測精度。此外,需準備好干凈的采樣容器(如無菌采樣瓶)、去離子水(用于空白校正與儀器清潔),并查看儀器配套試劑是否在有效期內,避免因試劑失效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確。采樣時需選擇遠離岸邊污染(如垃圾、動物排泄物)、水流相對平緩的區域,采集水面下 20-30 厘米處的水體,減少表層雜質干擾,采樣后盡快完成檢測,避免水樣長時間放置發生變質。 其次,聚焦核心安全參數檢測,精準識別風險指標。便攜式多參數水質測定儀通常可檢測 pH 值、溶解氧、濁度、余氯(或總氯)、總大腸菌群(部分便攜儀含此模塊)等參數,需重點關注與水源安全直接相關的指標:pH 值需在 6.5-8.5 的安全范圍,超出此范圍可能表明水體存在酸堿污染,長期飲用易刺激腸胃;濁度反映水體渾濁程度,數值越低說明水體越清澈,濁度過高可能伴隨泥沙、微生物或污染物,增加過濾與消毒難度;溶解氧一般需≥5mg/L,過低可能提示水體存在厭氧污染,易滋生有害微生物;若檢測總大腸菌群,需確保數值為 0 或低于儀器規定的安全閾值,該指標超標表明水體可能受糞便污染,存在致病風險。檢測過程中需嚴格按照儀器說明書操作,待讀數穩定后記錄數據,每個參數至少重復檢測 2 次,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避免單次檢測誤差。 再者,科學判斷檢測結果,結合實際情況決策。若所有核心參數均在安全范圍內,可初步判斷水源具備基礎安全性,但仍需通過過濾(如使用戶外濾水器)、煮沸或消毒片消毒后再飲用;若某一參數超標(如 pH 值異常、濁度過高),需進一步分析可能原因,如 pH 值偏低可能因周邊植被腐爛導致,可嘗試更換采樣點重新檢測;若總大腸菌群超標或溶解氧過低,則表明水源存在明確安全風險,應直接放棄使用,尋找其他水源。此外,需注意便攜式儀器的檢測局限性,其無法檢測所有污染物(如重金屬、有機農藥),若懷疑水源可能受工業或農業污染,即使常規參數正常,也需謹慎對待,優先選擇有保障的瓶裝水或經過多重凈化的水源。 最后,做好儀器維護與數據記錄,保障后續使用可靠性。檢測結束后,需用去離子水徹底清洗儀器檢測探頭與采樣容器,避免殘留水樣污染儀器;按照儀器要求進行收納,防止戶外顛簸導致部件損壞;同時簡單記錄檢測時間、地點、水源類型及核心參數結果,若后續出現身體不適,可作為追溯參考。通過規范使用便攜式多參數水質測定儀,戶外愛好者能更科學地鑒別水源安全,降低飲水健康風險,為戶外活動保駕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