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懸浮物測定儀憑借操作便捷、檢測快速的優勢,廣泛應用于水質懸浮物濃度分析,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直接依賴于規范的校準流程與嚴格的質量控制。在實際應用中,需圍繞儀器校準的核心環節與全流程質量管控要點,建立標準化操作體系,避免因校準不當或控制缺失導致數據偏差。 
儀器校準需遵循標準化流程,確保校準結果精準可靠。首先,校準前需做好準備工作,將儀器置于溫度穩定、無強光直射與電磁干擾的環境中,待儀器預熱至規定時間(通常為 30 分鐘以上),確保設備處于穩定工作狀態;同時,準備好符合國家標準的懸浮物標準溶液,標準溶液濃度需覆蓋儀器常用測量范圍,且在有效期內,避免因溶液變質影響校準精度。其次,嚴格執行校準操作步驟,按照儀器說明書要求,依次將空白溶液(如去離子水)與不同濃度的標準溶液注入檢測池,待儀器讀數穩定后記錄數據,每個濃度點至少重復測量 3 次,取平均值作為該濃度下的校準數據;校準過程中需確保檢測池清潔無污漬,避免殘留雜質干擾光路或化學反應,若發現檢測池污染,需用空白溶液反復沖洗后重新測量。最后,完成校準數據擬合與驗證,將標準溶液濃度與儀器測量值進行線性擬合,生成校準曲線,校準曲線相關系數需滿足儀器規定要求(通常 R2≥0.999);同時,選取校準范圍內未參與擬合的標準溶液進行驗證,驗證結果與標準值的偏差需在允許誤差范圍內,若偏差超標,需重新檢查標準溶液、儀器狀態及操作步驟,直至校準合格。 質量控制需貫穿儀器使用全流程,保障檢測結果穩定。一方面,需強化日常質量核查,每次檢測前用空白溶液進行零點校正,確保儀器基線穩定;每日檢測過程中,定期插入質控樣品(如已知濃度的標準溶液或有證標準物質)進行核查,質控樣品測量結果與標準值的相對偏差需≤5%,若超出范圍,需暫停檢測,重新校準儀器或排查干擾因素;檢測結束后,用空白溶液清洗檢測池,避免試劑殘留腐蝕設備或影響下次檢測。另一方面,需規范試劑與耗材管理,試劑儲存需符合溫度、避光等要求,不同試劑分類存放,防止交叉污染;耗材(如檢測池、移液器吸頭)需選用與儀器適配的規格,且為合格產品,定期更換老化或損壞的耗材,避免因耗材問題導致檢測誤差。此外,需建立完善的記錄制度,詳細記錄每次校準的時間、標準溶液信息、校準曲線參數及驗證結果,同時記錄日常檢測中的質控數據、儀器狀態與異常情況,便于追溯與分析,確保質量控制可查、可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