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氯測定儀在水質余氯檢測中,易受樣品基質、外界環境、試劑特性及儀器狀態等多方面因素干擾,導致檢測結果偏離真實值。干擾的存在不僅影響數據可靠性,還可能誤導水質評估與處理決策,因此需在檢測全流程中采取科學措施,系統性排除各類干擾,確保儀器發揮精準檢測效能。 
一、樣品相關干擾的排除 樣品自身含有的雜質是主要干擾來源之一,需通過預處理與針對性處理消除影響。首先,樣品中的懸浮顆粒物會散射或吸收檢測光線,干擾儀器對顯色反應后溶液吸光度的準確判定,需采用孔徑適配的濾膜(通常為 0.45μm)對樣品進行過濾處理,過濾時需確保濾膜完整無破損,避免雜質穿透;若樣品渾濁度較高,可先進行離心分離,再取上清液進行檢測,減少顆粒物對光學檢測的干擾。 其次,樣品中的還原性物質(如亞硝酸鹽、硫化物、有機物等)會與余氯發生氧化還原反應,消耗部分余氯,導致檢測結果偏低;針對這類干擾,需在樣品中加入特定氧化劑或掩蔽劑,使還原性物質優先與試劑反應,避免其與余氯作用。同時,樣品 pH 值異常會影響余氯的存在形態(如游離氯、化合氯比例變化)及顯色試劑的反應活性,需用酸堿調節劑將樣品 pH 值調節至儀器檢測的適宜范圍(通常為 6.0-8.0),調節過程中需緩慢添加試劑,避免局部 pH 值劇烈波動。 此外,樣品中可能存在的色度干擾需提前處理,若樣品本身具有較深顏色(如工業廢水),會覆蓋顯色反應產生的顏色,影響吸光度檢測,可采用空白補償法,以相同體積的樣品(未加顯色劑)作為空白對照,在檢測時扣除樣品本身的色度背景,或通過活性炭吸附等方式去除樣品顏色,再進行余氯檢測。 二、試劑與操作干擾的排除 試劑質量與操作規范性直接影響檢測結果,需從源頭把控以排除干擾。試劑方面,需使用與儀器匹配、在有效期內的專用余氯檢測試劑,避免使用過期或變質試劑(如試劑出現變色、沉淀、分層等現象);不同批次試劑的純度與濃度可能存在差異,更換批次時需重新進行空白校正,確保試劑自身不會引入額外干擾;同時,試劑配制需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的劑量與順序進行,避免因試劑用量不準確或混合順序錯誤導致反應不完全,產生干擾信號。 操作過程中的細節把控同樣關鍵。取樣時需使用潔凈、無吸附的采樣容器,采樣前用待檢測樣品潤洗容器 2-3 次,防止容器殘留物質與余氯反應或吸附余氯;樣品轉移過程中需避免劇烈振蕩,防止樣品中余氯揮發或產生氣泡(氣泡會附著在比色杯壁,影響光線透過);加入試劑后需按照規定時間充分混勻并靜置反應,確保顯色反應達到穩定狀態,避免因反應不充分導致檢測結果偏差。此外,操作人員需佩戴無粉手套,避免手部汗液、污染物接觸樣品或試劑,防止引入外源雜質干擾檢測。 三、儀器與環境干擾的排除 儀器狀態與周邊環境的穩定性是排除干擾的重要保障。儀器使用前需進行全面檢查,包括開機預熱(按照說明書要求預熱 15-30 分鐘)、光源強度檢測、吸光度基線校準等,確保儀器光學系統、電路系統處于正常工作狀態;若儀器長時間未使用或經過維修,需進行性能驗證,通過標準樣品檢測確認儀器精度,排除儀器自身故障導致的干擾。 環境因素方面,需避免儀器處于強光直射、溫度劇烈波動或氣流頻繁的環境中 —— 強光會干擾儀器光學檢測系統,導致吸光度讀數異常;溫度波動會影響顯色反應速率與穩定性,需將檢測環境溫度控制在儀器適宜范圍(通常為 20-25℃);氣流干擾可能導致比色杯移位或溶液蒸發,需在相對密閉、穩定的環境中進行檢測。同時,儀器檢測卡槽需保持清潔,定期用干凈軟布擦拭,避免灰塵、殘留試劑附著在卡槽內,影響比色杯定位與光線透過,產生檢測干擾。 通過對樣品、試劑、操作、儀器及環境等多方面干擾因素的系統性排除,可有效保障余氯測定儀的檢測精度,為水質余氯監測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助力水質管理與安全保障工作的高效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