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余氯測定儀通過顯色反應(如 DPD 法)檢測水體中余氯含量,空白校準作為檢測前的關鍵步驟,直接決定數據可靠性,其核心價值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消除系統固有誤差 儀器光學系統存在基線偏移(如光源發光強度波動、比色池透光率差異),空白校準可將這些固有偏差納入修正體系。例如,新換的比色池若存在輕微劃痕,會導致吸光度基線偏高,若不校準,所有檢測結果將普遍偏高 10%-20%。空白校準通過測量純溶劑(如無氯水)的吸光度,將儀器零點調整至基準狀態,抵消光學部件老化、溫度波動等帶來的系統性誤差。 二、排除試劑與容器干擾 余氯檢測常用 DPD 試劑(如 N,N - 二乙基對苯二胺),若試劑純度不足(含微量氧化劑)或儲存不當(受光照分解),會產生顯色干擾。空白校準能捕捉這類問題 —— 若空白吸光度異常偏高(超過說明書閾值),可及時發現試劑失效。此外,容器殘留的氯或金屬離子(如鐵離子)會與試劑反應,通過空白校準(用校準液沖洗容器后檢測),可消除這類殘留污染導致的假陽性結果。 三、保障低濃度檢測精度 在飲用水檢測中(余氯標準為 0.05-4mg/L),低濃度樣品(如 0.05-0.1mg/L)的誤差容忍度極低。空白校準可放大檢測靈敏度:未校準的儀器可能將 0.03mg/L 的真實值誤判為 0.08mg/L(超出合格范圍),而校準后能將偏差控制在 ±0.01mg/L 內。對于泳池水、醫療廢水等需嚴格控氯的場景,這種精度保障可避免因誤判導致的消毒不足或過度投加。 四、確保數據可比性 空白校準統一了檢測基準,使不同時間、不同儀器的檢測結果具備可比性。例如,同一水樣分別在上午和下午檢測,若上午未校準(受光源溫度影響),結果可能相差 0.1mg/L;而校準后,兩次結果偏差可控制在 5% 以內。在實驗室比對、數據溯源等場景中,規范的空白校準是數據有效性的前提。 五、常見誤區提示 部分用戶認為 “水質干凈時可省略校準”,但實際即使是純水,也可能因容器污染或試劑批次差異產生干擾。正確做法是:每次開機后、更換試劑時、連續檢測超過 10 個樣品后,必須進行空白校準,且空白液需與樣品同溫、同容器處理,確保校準條件與檢測條件一致。 空白校準看似是基礎操作,實則是余氯檢測數據準確的 “第一道防線”。忽視這一步驟,后續的樣品處理、儀器操作再規范,也可能得出錯誤結論,進而影響水質評估與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