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質重金屬測定儀是保障水質安全的重要工具,可在水環境監測、工業廢水處理等場景發揮關鍵作用。但實際操作中,不少人會因小疏忽導致檢測結果不準,甚至損壞設備。其實,只要掌握正確方法,很多錯誤都能輕松避免。下面就從幾個關鍵環節,說說如何避開這些操作“坑”。 一、儀器校準 儀器校準是保證檢測準確的第一步,可很多人常常忽視它。有的只用新儀器時校準一次,之后就不管了;有的用了過期的標準液,或者稀釋時隨便找水兌;還有的沒等儀器預熱好就開始校準,這些都會讓校準失去意義,后續檢測結果自然不靠譜。 想要做好校準也不難。首先得記好校準時間,比如每天檢測前簡單核查一下,每個月再仔細做一次多點校準,做完后把校準時間、用的標準液信息都記下來。其次,選正規廠家的標準液,稀釋時一定要用干凈的超純水,稀釋好的標準液最好當天用完。另外,校準前讓儀器預熱半小時以上,實驗室溫度別忽冷忽熱,校準的時候別老碰儀器、走來走去,這樣校準結果才準。 二、樣品處理 樣品處理環節要是出問題,后續檢測再準也沒用。有些操作人員選的采樣容器不合適,比如用普通玻璃杯,里面的有害物質可能溶到樣品里;有的樣品采回來放好久才檢測,或者沒做好保存,導致重金屬含量變了;還有的沒把樣品處理好,比如工業廢水里有雜質,沒處理干凈就直接檢測,結果肯定不準。 處理樣品有三個關鍵步驟不能錯。采樣時選聚乙烯或聚四氟乙烯的容器,用之前先用硝酸泡一天,再用超純水沖幾遍。樣品采回來后,趕緊加硝酸調一下,讓它保持酸性,然后放冰箱冷藏,48小時內一定要檢測。不同樣品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干凈的地表水過濾一下就行,工業廢水得用合適的試劑處理,直到溶液變清亮,沒有殘渣才行。 
三、儀器操作 儀器操作時,很多小細節容易被忽略,卻會影響檢測結果。比如檢測探頭臟了不擦,上面的污漬會擋住信號;進樣時沒把氣泡排干凈,或者速度太快,樣品在檢測池里分布不均;還有的沒選對檢測方法,或者空白對照用錯了水,這些都會導致誤差。 規范操作其實很簡單。每天用軟布蘸點硝酸擦一擦探頭,不用的時候把探頭泡在專用的保護液里。進樣前先把樣品搖勻,慢慢進樣,把氣泡趕出去,速度別太快,測完一個樣品后,用超純水把管路沖幾遍,再用下一個樣品潤洗一下。檢測前仔細看看參數對不對,空白對照一定要用和樣品處理過程一樣的超純水,確保空白值符合要求再開始檢測。 四、環境控制 實驗室環境對檢測結果的影響往往被忽視。比如實驗室里同時做油漆作業,或者用含汞的溫度計,這些都會污染空氣,影響檢測;溫度太高或太潮濕,儀器容易出故障,數據也會不穩定;要是儀器旁邊有大功率設備,比如離心機,電磁干擾會讓檢測數據波動很大。 控制好實驗室環境并不難。實驗室要遠離污染源,別在里面做油漆、焊接等工作,處理樣品時在通風櫥里進行,保證空氣流通。安裝恒溫恒濕設備,讓實驗室溫度保持在20-25℃,濕度在40%-60%之間,濕度過高就放些干燥劑或者用除濕機。儀器要放得離大功率設備遠一點,電源單獨接,檢測時別用手機等無線設備,避免電磁干擾。 五、設備維護 很多人用完儀器就不管了,長期不維護,儀器不僅壽命會縮短,檢測結果也會越來越不準。比如檢測池里殘留的樣品結了晶,管路堵了,風扇上積滿了灰,這些都會影響儀器運行;濾膜、光源燈等易損部件壞了不及時換,檢測數據會出錯;還有的不備份數據,不保存校準記錄,儀器出故障時根本沒法追溯問題。 做好設備維護很重要。每周擦一擦儀器外部,每月打開儀器側蓋,清理一下內部的風扇和檢測池,用軟毛刷掃掃灰,檢測池用硝酸泡一會兒再沖干凈。按照儀器說明書,定期更換易損部件,比如光源燈用夠時間就換,濾膜每次檢測前都換新的。每天檢測完,把數據備份到電腦或硬盤里,校準和維護的記錄都保存好,至少存2年,方便以后查問題。 六、結語 其實,避免水質重金屬測定儀操作錯誤并不難,關鍵在于重視每個環節,規范操作。從校準儀器到處理樣品,從操作流程到環境控制,再到日常維護,只要多留意細節,養成良好的操作習慣,就能保證檢測結果準確,讓儀器穩定運行,為水質安全監測提供可靠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