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度測定儀通過試劑與樣品中顯色物質的反應,結合光學檢測實現色度定量分析,而樣品處理的規范性直接決定檢測結果的準確性。使用前需遵循 “代表性采集 - 預處理凈化 - 干擾消除 - 試劑適配” 的流程,消除樣品中雜質、干擾物質對檢測的影響,確保樣品符合儀器檢測要求,為后續色度測定提供可靠的樣品基礎。 
樣品采集是處理流程的首要環節,需保障樣品的代表性與完整性。采集時應選擇與檢測目的匹配的采樣容器,容器需提前清洗干凈并烘干,避免殘留污染物影響樣品成分;采樣過程中需遵循 “多點采樣、均勻混合” 原則,確保采集的樣品能反映整體水體的色度狀況,避免局部異常導致的檢測偏差。采樣后需盡快密封樣品容器,防止樣品與空氣接觸發生氧化反應,或因揮發、污染改變色度特性,同時記錄采樣時間、地點等基礎信息,為后續檢測數據溯源提供依據。 樣品預處理是去除物理性干擾的關鍵步驟。首先需檢查樣品是否存在肉眼可見的懸浮物、沉淀或漂浮物,此類物質會遮擋光線,導致光學檢測時吸光度異常,需通過過濾處理去除 —— 選用合適孔徑的濾膜(如 0.45μm 微孔濾膜),借助抽濾或常壓過濾裝置將樣品中的固體雜質分離,過濾過程中需確保濾膜完整,避免雜質穿透;若樣品黏稠度較高,可適當稀釋后再進行過濾,防止濾膜堵塞影響處理效率。過濾完成后,需觀察樣品是否澄清,若仍存在輕微渾濁,可重復過濾或更換更細孔徑的濾膜,直至樣品達到澄清狀態。 干擾物質消除是保障試劑反應準確性的重要環節。樣品中可能存在的余氯、金屬離子、有機物等物質,會與檢測試劑發生非目標反應,或影響顯色反應的速率與程度,需針對性處理。對于含余氯的樣品,可添加適量硫代硫酸鈉溶液,通過化學反應去除余氯;若樣品中金屬離子濃度較高,可加入絡合劑(如 EDTA),使其與金屬離子形成穩定絡合物,避免干擾顯色過程;對于有機物含量較高的樣品,可采用活性炭吸附法或適當氧化處理,降低有機物對試劑反應的影響。處理過程中需嚴格控制添加試劑的用量,避免因試劑過量引入新的干擾,同時通過空白試驗驗證干擾去除效果,確保處理后的樣品不會對后續檢測產生負面影響。 樣品 pH 值調節是適配試劑反應條件的必要步驟。試劑法色度測定對反應體系的 pH 值有明確要求,pH 值偏離適宜范圍會導致顯色不完全、顏色穩定性下降,甚至使試劑失效。需使用 pH 試紙或便攜式 pH 計測定樣品的初始 pH 值,根據檢測試劑的要求(如酸性、中性或堿性反應環境),選用合適的酸堿調節劑(如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逐步調節樣品 pH 值,調節過程中需緩慢滴加調節劑,同時不斷攪拌樣品,避免局部 pH 值驟變;調節完成后需再次測定 pH 值,確保其處于試劑反應的最佳 pH 區間,為顯色反應提供穩定的化學環境。 試劑添加與混合是樣品處理的最后步驟,需嚴格遵循操作規范。根據儀器說明書與檢測方法要求,準確量取處理后的樣品至專用比色管中,再按比例加入檢測試劑,添加過程中需避免試劑灑漏,確保試劑用量精準;試劑添加完成后,需將比色管密封,通過顛倒搖勻或使用渦旋振蕩器充分混合樣品與試劑,使兩者均勻接觸并啟動顯色反應。混合后需根據試劑特性進行恒溫反應(如置于恒溫水浴鍋中),控制反應溫度與時間,確保顯色反應充分且達到穩定狀態,待反應完成后,即可將比色管放入試劑法臺式色度測定儀中進行檢測。 色度測定儀使用前的樣品處理流程,是保障檢測結果準確性的基礎環節。通過規范的樣品采集、預處理、干擾消除、pH 調節與試劑混合,可有效排除各類干擾因素,確保樣品符合儀器檢測要求,為色度定量分析提供可靠支撐,進而提升水質色度監測數據的真實性與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