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鹽測定儀在完成檢測后,儀器內部殘留的樣品基質、試劑反應物(如磷鉬藍絡合物)若未及時清除,易導致部件腐蝕、光路污染,甚至影響后續檢測數據的準確性。因此,需遵循標準化清洗流程,針對檢測池、進樣管路、反應模塊等核心部件開展針對性清潔,同時做好整機維護,確保儀器長期穩定運行。 檢測池(比色皿)的清洗是保障光學檢測精度的核心環節,需按 “初步沖洗 - 針對性清潔 - 漂洗干燥” 步驟操作。檢測完成后,應立即倒出殘留的反應液,避免反應物在池壁干燥結痂(磷酸鹽檢測常用的鉬酸鹽試劑易形成難溶沉淀物)。先用純水反復沖洗檢測池內壁 3-5 次,沖洗時需輕輕晃動池體,確保內壁各區域均被水流覆蓋,去除大部分殘留液體;若池壁仍有明顯污漬或有色殘留(如藍紫色絡合物痕跡),需配制弱酸性清洗液(如稀硝酸溶液,濃度需符合儀器說明書要求),將清洗液注入檢測池浸泡規定時間(通常為 10-15 分鐘),期間可輕輕擦拭池壁(需使用專用軟布或海綿,避免劃傷光學面),待污漬溶解后倒出清洗液,再用純水反復漂洗 5-6 次,直至清洗液殘留完全去除。最后,將檢測池倒置在干凈的濾紙上瀝干水分,或用潔凈的氮氣吹干(避免使用壓縮空氣,防止帶入雜質),存放于專用干燥盒中,防止灰塵污染或受潮。需注意,若檢測池為石英材質,嚴禁使用強堿性或含氟清洗液,避免腐蝕光學表面。 進樣管路與反應模塊的清洗需結合儀器結構特點,重點清除管路內殘留的試劑與樣品。對于自動進樣型儀器,需啟動儀器自帶的 “管路清洗” 程序,按提示將清洗液(通常為純水或專用管路清洗劑)接入進樣口,讓清洗液在管路內循環流動規定時間(一般為 5-10 分鐘),沖刷管路內壁殘留的樣品與試劑;若儀器無自動清洗功能,需手動拆卸進樣管路(需遵循說明書步驟,標記管路連接方向),用注射器抽取純水反復沖洗管路,沖洗過程中需確保水流從進樣端流向出樣端,避免殘留液體反向回流。反應模塊(如加熱反應池、攪拌組件)的清洗需先斷電冷卻至室溫,用蘸有純水的軟布擦拭模塊表面,去除殘留的試劑滴液;若模塊內部有反應腔,需用移液器吸取純水注入腔體內,輕輕晃動后吸出,重復 3-4 次,必要時可加入少量專用清洗劑(需確認與模塊材質兼容)浸泡后沖洗,確保無試劑殘留堆積。清洗完成后,需檢查管路連接是否牢固、反應模塊密封是否完好,防止后續使用時出現漏液。 儀器表面與外部部件的清洗需注重 “清潔與防護兼顧”。用干凈的濕布擦拭儀器外殼、操作面板、顯示屏等部位,去除表面的灰塵、試劑污漬或指紋,擦拭顯示屏時需使用專用屏幕清潔劑,避免液體滲入內部電路;若操作面板有按鍵或接口,需用棉簽蘸取少量純水輕輕擦拭縫隙,清除殘留雜質(嚴禁用水直接沖洗面板)。對于儀器的進樣口、廢液排出口等接口,需用純水沖洗接口內部,去除殘留的樣品或試劑,防止接口堵塞或腐蝕;廢液收集瓶需及時清空,用純水清洗瓶壁后晾干,避免廢液長時間存放產生異味或腐蝕瓶體。需注意,清洗過程中嚴禁將水或清洗液濺入儀器內部(如電源接口、電路模塊),若不慎濺入,需立即斷電并擦干,待完全干燥后再通電使用。 清洗后的干燥與檢查是避免二次污染的關鍵步驟。所有清洗過的部件(如檢測池、管路、反應模塊)需確保完全干燥,若檢測池或管路內有殘留水分,下次使用時可能稀釋樣品或試劑,影響檢測濃度;可通過觀察部件表面是否有反光、是否存在水漬痕跡判斷干燥程度,必要時可放置于恒溫干燥箱中(溫度設定為 40-50℃,避免高溫損壞部件)干燥規定時間。清洗完成后,需進行開機檢查:啟動儀器,運行 “空白檢測” 程序,觀察儀器是否能正常讀取空白值、光學信號是否穩定,若空白值超出正常范圍或信號波動較大,需重新檢查清洗步驟,確認是否存在清洗不徹底的情況。 此外,需建立清洗記錄制度,每次清洗后記錄清洗日期、清洗部件、使用的清洗液類型、清洗時間等信息,便于后續追溯與維護。同時,需根據儀器使用頻率(如每日使用或每周使用)制定定期深度清洗計劃,例如每月對進樣管路進行一次專用清洗劑浸泡清洗、每季度對檢測池進行一次光學性能校準,確保儀器始終處于最佳清潔狀態,為磷酸鹽檢測提供精準可靠的硬件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