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濁度快速測定儀通過試劑與水樣中懸浮顆粒的反應輔助濁度檢測,其核心依賴光學系統對水體濁度的精準識別。氣泡作為常見干擾因素,會因光散射特性模擬懸浮顆粒信號,導致檢測值虛高,破壞數據準確性。規避氣泡干擾需貫穿儀器使用全流程,從樣品預處理到儀器操作形成系統性控制方案,結合設備便攜性特點優化操作細節,確保濁度檢測結果真實反映水樣實際狀況。 樣品處理環節是規避氣泡產生的基礎,需通過規范操作減少水樣初始含氣量。首先需控制水樣采集與轉移方式,采集時避免水樣高速沖擊容器,應使水流沿容器壁緩慢注入,防止空氣卷入形成大量氣泡;轉移水樣至檢測容器(如比色管、比色皿)時,采用虹吸法或緩慢傾倒方式,避免使用移液器快速吸放 —— 若需移液器操作,需確保吸液時槍頭完全浸沒且緩慢提升,排液時貼近容器壁緩慢推送,減少液體與空氣接觸產生氣泡。其次需處理水樣中已存在的氣泡,若水樣采集后表面有少量氣泡,可靜置數分鐘待其自然消散;若氣泡附著于容器內壁,可用無絨軟布輕輕擦拭容器外壁(避免觸碰內壁污染水樣),或緩慢傾斜容器使氣泡聚集后自然溢出,禁止劇烈搖晃容器加速氣泡產生。 試劑添加過程需精準控制操作手法,防止試劑與水樣混合時引入氣泡。添加試劑前需確認試劑狀態,若試劑為液體形態,需提前將試劑瓶靜置至與水樣溫度一致,避免因溫度差異導致液體混合時產生溶解氣體逸出;倒取液體試劑時,需使試劑沿檢測容器內壁緩慢流下,避免試劑直接沖擊水樣表面,同時控制倒液速度,防止流速過快卷入空氣。若試劑為粉末形態,需先將粉末緩慢加入少量水樣中,用潔凈玻璃棒沿容器壁輕輕攪拌至完全溶解(攪拌時玻璃棒需貼近容器底部,避免高速攪拌產生漩渦卷入空氣),待溶解液無氣泡后,再緩慢加入剩余水樣,過程中保持攪拌動作輕柔,防止氣泡生成。此外,需嚴格控制試劑添加劑量與順序,避免因劑量不當導致反應劇烈產生氣體,或因順序錯誤引發局部濃度過高形成氣泡。 儀器操作環節需結合便攜式設備特性,通過細節把控減少氣泡對檢測的影響。首先是比色皿(或檢測池)的使用規范,向比色皿注入混合后的水樣 - 試劑溶液時,需控制液體注入速度,使溶液沿比色皿內壁緩慢上升,直至液面略高于比色皿刻線(避免溢出),待液面穩定后,用潔凈濾紙輕輕吸去比色皿外壁與邊緣的殘留液體(禁止觸碰透光面),同時觀察內壁是否附著氣泡 —— 若有微小氣泡,可將比色皿輕輕傾斜并緩慢旋轉,利用液體流動使氣泡浮至液面消散;若氣泡附著較緊,可使用專用無絨擦拭棒輕輕觸碰氣泡邊緣輔助其脫離。其次是儀器檢測時的放置與啟動,需將儀器置于水平穩定的平面,避免檢測過程中震動導致溶液內氣泡破裂或移動,影響光學檢測;啟動檢測程序前,需確保比色皿完全貼合檢測艙內壁,無縫隙導致光線折射異常,同時等待溶液靜置 1-2 分鐘,待可能殘留的微小氣泡充分上浮后再進行檢測。 后續清潔與維護環節雖不直接產生氣泡,但可通過設備狀態保障減少干擾風險。每次檢測完成后,需及時清潔比色皿與試劑添加工具,去除殘留試劑與雜質,避免污染物附著導致后續檢測時溶液表面張力變化,增加氣泡產生概率;清潔比色皿時需使用專用清潔劑,輕柔擦拭透光面,防止劃痕影響光學檢測,同時確保清潔后無水分殘留,避免殘留水分與試劑混合產生氣泡。定期檢查儀器檢測艙的密封性與光學元件清潔度,若檢測艙內存在灰塵或污漬,需用專用毛刷輕輕清理,防止雜物影響光線傳播,間接導致氣泡干擾的誤判;對于便攜式設備的試劑儲存艙,需確保密封良好,避免試劑受潮或變質,防止變質試劑與水樣反應產生異常氣體形成氣泡。 便攜式濁度快速測定儀對氣泡干擾的規避,需以 “預防為主、細節控制” 為原則,將氣泡防控融入樣品處理、試劑添加、儀器操作的每個步驟。通過規范操作手法、優化處理流程,減少氣泡產生的可能性,同時建立氣泡排查與處理的標準動作,確保檢測過程中無氣泡干擾光學系統,最終保障濁度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可靠性,為現場快速水質監測提供精準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