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攜式COD測定儀因其便捷性成為野外監測、應急檢測的常用設備,但其檢測數值易受多種因素影響,若控制不當會導致結果偏差。了解這些影響因素并采取針對性措施,是保證數據準確性的關鍵。以下從水樣狀態、操作過程、儀器與試劑等維度分析主要影響因素。 一、水樣本身的特性 水樣的物理狀態直接影響檢測結果。若水樣中含有大量懸浮顆粒物(如泥沙、藻類),這些顆粒物會吸附部分氧化劑,或在加熱反應時阻礙氧化反應充分進行,導致COD測定值偏低。此時需先對水樣進行預處理,用0.45μm濾膜過濾去除懸浮物,再進行檢測。但對于含有可被氧化的懸浮有機物的水樣,過濾會使結果偏小,需根據監測目的選擇是否過濾。 水樣中的干擾物質是重要影響因素。氯離子是最常見的干擾源,在強氧化環境中會被重鉻酸鉀氧化,導致COD值虛高。便攜式測定儀通常通過添加硫酸汞掩蔽氯離子,但當氯離子濃度過高(如超過2000mg/L)時,掩蔽效果下降,需先對水樣進行稀釋,降低氯離子濃度后再檢測。此外,亞硝酸鹽、硫化物等還原性物質也會消耗氧化劑,使測定值偏高,需根據水樣成分添加相應的掩蔽劑消除干擾。 水樣的保存與預處理時機也會影響數值。采集后的水樣若不能及時檢測,需加入硫酸調節pH至小于2,并在4℃以下冷藏,但即使如此,水樣中的微生物仍會緩慢分解有機物,導致COD值隨保存時間延長而降低。因此,便攜式檢測應盡量在采樣后24小時內完成,若需延遲,需記錄保存時間并評估偏差。 二、操作過程的規范性 取樣量的準確性是基礎。便攜式測定儀的反應管多為固定體積,若取樣時液面未達到刻度線,或因操作不當導致樣品外溢,會使實際取樣量偏少,測定值偏低;若取樣時引入氣泡,也會占用體積,導致樣品量不足。取樣時應使用移液槍或刻度吸管,確保液體凹液面與刻度線對齊,且避免氣泡產生。 加熱反應的條件控制至關重要。便攜式測定儀通常采用加熱模塊進行恒溫反應,反應溫度和時間需嚴格遵循說明書要求——溫度不足或時間過短會導致有機物氧化不完全,結果偏低;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則可能使部分還原性雜質過度反應,結果偏高。加熱過程中需確保反應管密封良好,防止揮發物損失,同時避免反應液濺出污染儀器。 比色操作的規范性影響讀數精度。反應后的溶液需冷卻至室溫才能進行比色,若溫度過高,溶液折射率變化會導致吸光度檢測偏差。比色時應清潔比色皿外壁,避免指紋、水漬影響透光性,且需將比色皿放置到位,確保光路完全通過溶液。若反應液中有沉淀產生,需靜置澄清或離心后取上清液比色,防止顆粒物散射光線導致數值異常。 三、儀器與試劑的狀態 儀器的校準狀態直接決定數據可靠性。便攜式測定儀若長期未校準,或校準用的標準溶液失效,會導致檢測基線偏移。使用前需用標準COD溶液進行校準,確保儀器在測量范圍內的誤差符合要求。此外,儀器的光學系統老化(如光源衰減、比色皿磨損)也會影響吸光度檢測精度,需定期檢查儀器性能,必要時更換關鍵部件。 試劑的質量與保存條件不可忽視。預制試劑若超過有效期,氧化劑(如重鉻酸鉀)的氧化能力會下降,導致COD測定值偏低;試劑若受潮或被污染,可能引入還原性物質,影響檢測結果。需按說明書要求儲存試劑,如避光、冷藏,且開封后盡快使用。配制試劑時若稱量不準確、溶劑純度不足(如使用自來水而非蒸餾水),也會導致試劑濃度偏差,進而影響測定值。 環境因素對儀器的影響需關注。便攜式測定儀在野外使用時,強光直射會干擾光學檢測系統,導致吸光度讀數不準,需在陰涼處操作或使用遮光罩。溫度劇烈變化會影響儀器電路穩定性,尤其在低溫環境下,試劑反應速率減慢,需延長加熱時間或采取保溫措施。此外,電磁干擾(如靠近大功率設備)可能導致儀器讀數波動,需遠離干擾源或重啟儀器后重新檢測。 四、結語 便攜式COD測定儀的數值準確性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從水樣預處理到操作細節,從儀器校準到試劑管理,任何環節的疏漏都可能引入誤差。在實際應用中,需結合水樣特性制定預處理方案,嚴格遵循操作規范,定期維護儀器并核查試劑狀態,同時通過平行樣測定、標準樣驗證等方式評估數據可靠性,才能確保便攜式COD測定儀在野外和應急場景中發揮有效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