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物測定儀通過光學或重量法等原理檢測水體中懸浮顆粒物的含量,是評估水質渾濁度、污染程度的重要工具。其測定結果的準確性不僅依賴設備性能,更與規范的操作流程密切相關。從樣品采集到數據記錄的每個環節都需嚴格遵循注意事項,才能避免誤差,確保數據可靠。 一、樣品采集與預處理 樣品采集的規范性直接影響測定基礎。采樣前需清潔采樣容器,用待檢測水樣沖洗容器2-3次,避免容器內殘留物質污染樣品。采集時應避免攪動水底沉積物,取水面下10-30厘米的水樣,確保樣品具有代表性。若水體存在分層現象(如湖泊、水庫),需在不同深度分別采樣,防止單一深度樣品無法反映整體情況。 采樣后需及時處理樣品,避免懸浮物沉降或微生物滋生導致濃度變化。若不能立即測定,需將樣品冷藏(4℃左右)并在24小時內完成檢測,冷藏過程中不可添加防腐劑,防止改變懸浮物的物理性質。測定前需將樣品充分混勻,可輕輕顛倒容器10-15次,避免劇烈震蕩產生氣泡,氣泡會干擾光學檢測的光線傳播,導致結果偏高。 對于含有大塊雜質(如枯枝、塑料碎片)的水樣,需先用篩網(通常為100目)過濾,去除非溶解性大顆粒,但不可過度過濾,防止截留有效懸浮物。若水樣中懸浮物濃度過高(如超過儀器檢測上限),需進行稀釋,稀釋時使用與水樣pH值相近的蒸餾水,按比例稀釋后混勻,記錄稀釋倍數用于結果計算。 二、儀器操作與參數設置 開機前需檢查儀器狀態,確保光學部件清潔。光學類懸浮物測定儀的傳感器鏡頭若有污漬、指紋,需用專用鏡頭紙輕輕擦拭,不可用手直接接觸或使用粗糙布料,防止劃傷鏡片影響透光率。重量法測定儀需檢查濾膜是否完好、稱量設備是否校準,濾膜需提前在103-105℃烘干至恒重,避免自身重量誤差影響結果。 參數設置需匹配水樣特性。根據水樣的渾濁度范圍選擇合適的檢測量程,量程過小會導致讀數溢出,量程過大會降低精度。對于高色度水樣(如印染廢水),需開啟儀器的色度補償功能,避免顏色對光線吸收的干擾;若水樣中含有氣泡,可靜置片刻讓氣泡自然消散,或開啟消泡程序(部分儀器具備),確保檢測光路不受干擾。 測定過程中需保持樣品溫度穩定,溫度劇烈變化會導致水體密度改變,影響懸浮物的分布狀態,同時可能使儀器光學部件產生霧氣。若樣品溫度與室溫差異較大,需將樣品放置30分鐘至溫度平衡后再測定。測定時樣品杯需加蓋,防止外界灰塵落入,同時減少水分蒸發導致的濃度變化。 三、測定過程與數據記錄 批量測定時需合理安排順序,先測定低濃度樣品,再測定高濃度樣品,避免高濃度樣品殘留污染后續低濃度樣品。每測定5-10個樣品后,需用蒸餾水清洗樣品杯和傳感器,防止交叉污染。若使用自動進樣系統,需定期檢查進樣針是否堵塞,管路是否有殘留,必要時用蒸餾水沖洗管路。 數據讀取需在儀器穩定后進行,光學類儀器通常需要3-5秒的響應時間,不可過早記錄數據。平行測定次數應不少于3次,取平均值作為最終結果,若平行樣偏差超過10%,需重新測定,排查是否因樣品混勻不充分或儀器波動導致。記錄數據時需同時注明采樣時間、地點、溫度、pH值等環境參數,便于后期數據追溯和分析。 使用重量法測定時,需嚴格控制烘干條件,濾膜過濾樣品后需再次烘干至恒重(兩次稱量差值不超過0.2mg),避免未烘干的水分被計入懸浮物重量。稱量過程中需使用鑷子夾取濾膜,防止手部汗液污染,且需在干燥器中冷卻至室溫后再稱量,避免溫度變化導致的稱量誤差。 四、儀器維護與安全 日常維護需定期清潔儀器關鍵部件。光學傳感器每周需用軟布蘸清水擦拭一次,每月用專用清潔劑(如酒精)處理頑固污漬;重量法儀器的濾膜支架需定期消毒,防止微生物滋生。儀器存放環境需干燥通風,避免陽光直射和劇烈震動,長期不用時需斷開電源,光學部件需蓋上防塵罩。 耗材更換需規范,濾膜、樣品杯等耗材需使用儀器配套產品,不同材質的濾膜(如玻璃纖維濾膜、微孔濾膜)對懸浮物的截留效果不同,需根據檢測標準選擇。更換耗材后需進行空白校準,用蒸餾水作為空白樣品,確保耗材本身不引入誤差。 安全操作不可忽視,處理含有毒有害懸浮物的水樣(如工業廢水)時,需佩戴耐酸堿手套、護目鏡,避免樣品接觸皮膚。實驗廢液需分類收集,不可隨意傾倒,含重金屬懸浮物的廢液需交由專業機構處理。儀器的電氣部分需遠離水源,防止短路,定期檢查電源線是否破損,確保用電安全。 五、結語 懸浮物測定儀的注意事項貫穿于樣品處理、儀器操作、數據記錄和維護的全過程,每個細節的疏忽都可能導致結果偏差。只有嚴格遵循規范,結合水樣特性合理調整操作流程,才能充分發揮儀器的檢測性能,為水質評估、污染治理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撐,保障水環境監測工作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