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浮物測定儀通過光學散射、透射或重量法檢測水體中懸浮固體含量,廣泛用于污水處理、地表水監測、工業循環水管控等場景。樣品處理是影響檢測結果準確性的關鍵環節,操作不當易引入雜質、破壞懸浮顆粒狀態或導致顆粒損失,進而干擾測定儀讀數。需圍繞樣品采集、預處理、轉移保存全流程,針對性規避干擾因素,確保樣品真實反映水體中懸浮物的實際濃度,以下從核心環節展開說明。 一、樣品采集 樣品采集是基礎,需確保水樣具有代表性且避免外源雜質引入,為后續檢測減少干擾。 采集點位選擇需科學,避免在水體邊緣、水流死角或靠近排污口區域取樣,這些區域懸浮物分布不均,易出現局部濃度異常,應在水體中部、水流平緩且混合均勻的區域采集,若檢測工業循環水或污水處理池,需在設備出口或混合均勻的管道內取樣,確保樣品能代表整體水體情況。 采集工具需清潔干燥,采樣瓶、采樣勺等使用前需用待采集水體沖洗,去除表面殘留雜質,不可使用未經清潔的塑料瓶或帶蓋不密封的容器,防止空氣中的灰塵、毛發落入樣品,或樣品中揮發性物質揮發改變懸浮物狀態。 采集過程需避免擾動,動作緩慢,不可劇烈攪拌水體或觸碰池底沉積層,防止沉積的固體顆粒被攪起導致濃度虛高,采樣瓶裝滿后需立即蓋緊瓶蓋,避免運輸中樣品晃動引發顆粒沉降或微生物繁殖,改變懸浮物組成與濃度。 二、樣品預處理 預處理需根據水體特性選擇合適方式,既要去除干擾物質,又要避免懸浮物顆粒損失或破壞。 過濾預處理時,若水樣含粗大雜質需先過濾,防止堵塞測定儀管路或遮擋光學傳感器。濾膜孔徑需適配測定儀檢測范圍,不可過大導致細小顆粒流失,也不可過小造成過濾不暢,濾膜使用前需用純水浸泡并烘干,去除可溶性雜質。過濾采用自然過濾或低壓抽濾,不可用力擠壓濾膜或劇烈攪拌水樣,防止顆粒被壓碎或因壓力過大穿透濾膜,過濾后需將濾渣與濾液一同倒入檢測容器,避免遺漏粗大懸浮物。 消解除雜預處理時,若水樣含高濃度有機物或溶解性干擾物質,需針對性處理。重量法測定儀不可用強氧化性消解試劑,防止無機顆粒被腐蝕導致稱重結果偏低;光學法測定儀可添加弱氧化劑去除有機物顏色干擾,但需控制用量,避免與懸浮物反應改變其光學特性。高鹽水體中鹽類易干擾光學信號,可通過純水稀釋降低鹽濃度,稀釋時需攪拌均勻,避免顆粒團聚,不可用強吸附材料處理,防止吸附細小顆粒導致濃度偏低。 溫度與pH調節也至關重要,水溫過高需自然冷卻至室溫,不可快速降溫,防止氣體析出或顆粒形態變化;水溫過低需緩慢升溫,避免顆粒沉降分層。強酸或強堿性水樣需用緩沖溶液調節至中性或弱酸堿范圍,避免顆粒溶解或團聚,調節時緩慢滴加緩沖溶液并輕輕攪拌,不可劇烈攪拌導致顆粒破碎或局部pH驟變。 三、樣品轉移與保存 預處理完成后,需規范轉移樣品并控制保存時間,避免懸浮物狀態改變引發干擾。 樣品轉移需快速均勻,使用清潔的移液管或傾倒方式,動作緩慢且保持樣品均勻,不可直接傾倒底部樣品或僅吸取上層清液,防止因顆粒沉降導致濃度偏差。光學法測定儀轉移后需輕輕搖晃檢測容器,確保懸浮物均勻分布,避免顆粒沉降在容器底部影響檢測。 轉移過程中需避免二次污染,檢測容器需加蓋,不可長時間敞口,防止灰塵、毛發落入;移液管等工具使用前需用預處理后的樣品沖洗,去除殘留純水或其他溶液,避免稀釋樣品導致濃度偏低;分樣檢測時需確保每次轉移的樣品均勻,不可僅取部分樣品檢測導致代表性不足。 保存時間需嚴格控制,預處理后的樣品需立即檢測,常溫下不可長時間放置,冷藏保存時間也需受限,避免微生物繁殖、顆粒沉降或氧化分解導致濃度偏差。若無法立即檢測,可添加少量防腐劑,但需提前確認防腐劑不會與懸浮物反應,也不會干擾測定儀檢測。 四、總結 避免樣品處理環節對懸浮物測定儀的干擾,需圍繞真實性與代表性核心,從采集環節確保樣品反映整體水體、預處理環節避免顆粒損失與干擾殘留、轉移保存環節防止狀態改變與二次污染。操作人員需結合水體特性靈活調整處理方法,規范操作手法,減少人為因素干擾,確保測定儀輸出準確可靠的檢測結果,為水質管控提供真實的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