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式重金屬銀測定儀的校準是保障檢測數據準確性的核心環節,通過系統性步驟調整儀器響應與實際銀離子濃度的對應關系,消除儀器漂移、試劑批次差異等因素帶來的誤差。校準過程需嚴格遵循操作規范,確保每一步驟的精準性。 
一、校準前的準備工作 需檢查儀器狀態,確保電源連接穩定、光學部件清潔無污漬,開機預熱至規定時間,使光源強度、檢測器靈敏度等參數達到穩定狀態。同時,準備符合標準的銀離子標準溶液,其濃度需覆蓋檢測量程的低、中、高區間,且需在有效期內并妥善保存,避免因溶液變質影響校準效果。配套的顯色試劑需確認在保質期內,且按照說明書要求進行預處理,保證其化學活性符合反應需求。 二、標準溶液的系列配置 根據儀器檢測量程,將高濃度標準儲備液通過逐級稀釋法配制至少 5 個不同濃度的標準工作液,濃度梯度需均勻分布,涵蓋儀器測量范圍的上限與下限。稀釋過程需使用經檢定合格的移液器具和容量容器,確保每個濃度點的配制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配制完成后,需立即向各濃度標準工作液中加入等量顯色試劑,按照規定的反應條件(如溫度、時間)進行恒溫反應,確保銀離子與顯色劑充分結合形成穩定的有色化合物。 三、儀器參數設定與基線校準需同步進行 在放入標準溶液前,需使用空白溶液(不含銀離子的溶劑與顯色劑混合液)進行基線校準,將儀器讀數歸零,消除背景干擾。隨后,依次將不同濃度的顯色后標準溶液注入檢測池,按照儀器操作流程設定檢測波長、反應時間等參數,確保與試劑反應的光學特性相匹配。每個濃度點需進行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作為該濃度對應的儀器響應值,減少隨機誤差的影響。 四、校準曲線的繪制與參數擬合是核心環節 將標準溶液的濃度值與對應的儀器響應值輸入儀器自帶的校準程序,通過線性回歸或非線性擬合算法生成校準曲線,曲線的相關系數需達到規定標準,以證明儀器響應與濃度呈良好的定量關系。若曲線偏差超出允許范圍,需重新檢查標準溶液配制過程或儀器狀態,排除異常后重新進行測量與擬合。 五、校準后的驗證不可或缺 完成曲線繪制后,需選取一個中間濃度的標準溶液進行驗證檢測,將實測值與理論值對比,計算相對誤差,若誤差在允許范圍內,則校準有效;若超出誤差范圍,需查找原因并重新校準。校準結果需詳細記錄,包括校準日期、標準溶液信息、曲線參數及驗證數據等,并存檔備查,同時根據儀器使用頻率和檢測要求,設定下次校準的時間節點,確保儀器始終處于校準有效期內。 通過上述步驟的嚴格執行,可確保臺式重金屬銀測定儀的檢測精度,為后續樣品分析提供可靠的量值溯源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