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氨氮測定儀的標準化操作是保障檢測精度的核心,需從樣品準備、儀器調試、測定操作到數據處理形成完整規范,結合儀器特性與檢測原理(如納氏試劑比色法、水楊酸分光光度法)控制關鍵環節,避免人為誤差。 
一、實驗前準備需兼顧試劑與儀器狀態 試劑需提前核查:納氏試劑需確認無沉淀、無變色(正常為淡黃色),存放于棕色瓶并避光;酒石酸鉀鈉溶液需確保無結晶,若有沉淀需重新配制;氨氮標準溶液需在有效期內,濃度梯度按測定范圍準備(如 0.1-5mg/L)。儀器檢查包括:開機預熱 30 分鐘,確保光源、比色皿槽清潔無污漬;比色皿需配對使用(誤差≤2%),用擦鏡紙擦拭透光面,避免指紋殘留;連接電腦與打印機,確認數據傳輸正常。 二、樣品預處理需消除干擾 水樣采集后需在 4℃冷藏并于 24 小時內測定,渾濁水樣需先過濾(使用 0.45μm 濾膜),去除懸浮物避免影響比色。若水樣含余氯,需加入硫代硫酸鈉溶液還原(每 0.5mL 可去除 0.25mg 余氯);高濃度氨氮水樣(超過測定上限)需用無氨水稀釋,記錄稀釋倍數;酸性或堿性水樣需用鹽酸或氫氧化鈉調節 pH 至 6-7,防止影響顯色反應。預處理后的樣品需標記清晰,避免混淆。 三、測定操作需嚴格按步驟執行 取 50mL 水樣(或稀釋后水樣)于比色管中,加入酒石酸鉀鈉溶液(掩蔽鈣鎂離子),混勻后加入納氏試劑,立即混勻并計時,在 25-30℃水浴中靜置 10 分鐘(確保顯色完全)。同時做空白實驗:取 50mL 無氨水,按相同試劑比例操作,作為基準對照。標準曲線繪制需同步進行:取不同體積標準溶液于比色管,加無氨水至 50mL,同法顯色,形成 0-5mg/L 濃度梯度。 四、儀器測定與數據采集需規范 將顯色后的空白液注入比色皿,放入儀器比色槽,調零校準(吸光度顯示 0.000)。依次測定標準系列溶液,記錄吸光度,儀器自動生成標準曲線(相關系數需≥0.999)。樣品測定時,每個樣品需連續測 2 次,吸光度差值≤0.005 時取平均值,超出則重新測定。若吸光度超過標準曲線上限,需重新稀釋樣品后再次測定,確保結果在線性范圍內。 五、數據處理與記錄需完整可追溯 儀器自動計算的氨氮濃度需結合稀釋倍數換算(稀釋樣品),空白值若高于 0.030 吸光度,需檢查無氨水質量或試劑污染。平行樣相對偏差需≤10%,否則需重新測定。原始數據需記錄在實驗記錄本,包括樣品編號、測定日期、試劑批號、吸光度值、濃度結果及操作人員,同時打印標準曲線與測定圖譜,附于報告后。 六、實驗后整理需符合安全規范 廢液需分類收集(含納氏試劑的廢液需單獨存放,交由專業機構處理),不得隨意傾倒。比色管、比色皿用稀硝酸浸泡 30 分鐘后,用自來水沖洗再用無氨水潤洗,晾干后收納。儀器需關閉光源,待冷卻后關機,登記使用記錄(運行時間、故障情況)。試劑放回原儲存條件,定期檢查有效期,過期試劑及時更換。 標準化操作的核心是控制變量:顯色溫度、反應時間、試劑用量需嚴格一致,避免因操作差異導致結果偏差。定期用質控樣驗證儀器精度,偏差超過允許范圍(±10%)時需重新校準。通過規范流程,可確保實驗室氨氮測定儀的檢測結果準確、可靠,為水質分析提供有效數據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