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便攜式重金屬水質測定儀的電極作為檢測核心部件,其校準精度直接決定重金屬離子濃度測量的準確性。科學規范的校準操作能有效消除電極漂移、環境干擾等因素影響,為現場快速檢測提供可靠數據基礎。 一、校準前的準備工作 1、設備與試劑檢查 確認測定儀電量充足(≥80%),電極線纜無破損,接口處無氧化銹蝕。準備配套的重金屬標準溶液(如鉛、鎘、銅等,濃度梯度建議為 0.01mg/L、0.1mg/L、1mg/L、10mg/L),需在有效期內且密封保存,避免陽光直射。同時準備校準用緩沖液(pH=4.00、7.00)、去離子水(電導率≤10μS/cm)及潔凈的聚乙烯校準杯(50mL),校準杯需提前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時,去除內壁吸附的干擾離子。 2、環境與狀態調節 將設備、電極及標準溶液置于 25℃±1℃環境中平衡 30 分鐘,避免溫度劇烈變化導致電極響應偏差。校準前用去離子水沖洗電極 3 次,并用無塵紙巾吸干電極表面水分(不可擦拭敏感膜),檢查電極敏感膜是否有氣泡、劃痕或污染,若存在破損需更換新電極。 二、校準操作步驟 1、零點校準(空白校準) 向校準杯注入 30mL 去離子水,加入 1mL 配套空白試劑,攪拌均勻后將電極浸入溶液,確保敏感膜完全浸沒且不接觸杯壁。按下設備 “校準” 鍵,選擇 “零點校準” 模式,待屏幕顯示數值穩定(波動≤0.002mV)后,按下 “確認” 鍵完成零點設置,儀器自動記錄基準電位。 2、多點校準(標準曲線繪制) 按濃度從低到高的順序進行校準: 取 30mL 0.01mg/L 標準溶液,加入 1mL 顯色劑,攪拌 1 分鐘后插入電極,待電位值穩定(約 2-3 分鐘),按下 “添加校準點”,輸入濃度值并確認; 依次完成 0.1mg/L、1mg/L、10mg/L 標準溶液的校準,每更換一種濃度,需用對應標準溶液潤洗電極 3 次,避免交叉污染; 校準完成后,設備自動生成校準曲線,要求相關系數 R2≥0.999,若不達標需重新配制標準溶液并重復校準。 3、斜率與響應時間驗證 校準曲線生成后,檢查電極斜率是否在 58±3mV/decade(25℃時),斜率偏差過大可能因電極老化或標準溶液失效導致,需更換電極或重新配制溶液。同時測試電極響應時間,從低濃度溶液轉移至高濃度溶液時,電位達到穩定值 95% 的時間應≤60 秒,超過此值需用專用活化液浸泡電極 2 小時(活化液按 1:100 稀釋專用試劑)。 三、校準后驗證與維護 1、準確性驗證 取中間濃度標準溶液(如 0.5mg/L)進行實測,測量值與標準值的相對偏差應≤5%,若超差需檢查校準步驟是否規范,必要時重新校準。對于高濃度樣品(>10mg/L),可采用稀釋法驗證,稀釋 10 倍后的測量值應與理論值一致(允許偏差 ±10%)。 2、電極保養 校準結束后,用去離子水徹底沖洗電極,浸泡在專用保護液中(含 0.1mg/L 重金屬離子的緩沖液),避免干放導致敏感膜失效。每周需用軟毛刷清理電極表面附著的污染物,每月用 5% 硝酸溶液浸泡 30 分鐘,去除金屬離子殘留,恢復電極活性。 3、校準記錄與周期 每次校準需記錄校準日期、標準溶液批號、環境溫度、校準曲線參數及操作人員,記錄保存至少 1 年。日常使用時建議每 2 周校準 1 次,若測量高濃度樣品或電極暴露于污染環境后,需立即重新校準,確保檢測數據的可靠性。 通過嚴格執行本手冊操作,可有效控制電極測量誤差在 ±3% 以內,為便攜式重金屬水質測定儀的現場應用提供精準的校準保障,確保數據滿足環境監測與污染應急的技術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