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懸浮物測定儀通過光學散射原理實現水質中懸浮顆粒物的定量分析,其檢測結果是評估水體污染程度的重要指標。嚴格遵循標準化操作流程,可有效控制檢測誤差在 5% 以內,為水環境監測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一、儀器與耗材準備 開機前需完成三項檢查:確認主機電源線連接穩固,打開電源開關后顯示屏應無亂碼;檢查比色皿插槽內無異物,清潔度符合要求;校準儀器自帶的標準散射板,確保基準值在儀器規定范圍內(通常為 95%-105%)。配套耗材需提前準備:孔徑 0.45μm 的混合纖維素濾膜(經 105℃烘干至恒重)、50mL 具塞比色管、2mL 移液槍(精度 ±0.01mL)及無絨布。 耗材預處理環節關鍵:濾膜需在 103℃-105℃烘箱中烘干 2 小時,置于干燥器內冷卻 30 分鐘后稱重,記錄初始質量(精確至 0.1mg);所有玻璃器皿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時,超純水沖洗至中性,避免可溶性雜質殘留。 二、樣品采集與預處理 采樣需使用棕色玻璃采樣瓶,采集深度為水面下 30cm 處,緩慢注滿容器后溢出 1/3 體積,蓋緊瓶塞避免氣泡留存。樣品運輸過程中保持低溫(4℃),3 小時內送達實驗室,若超過 6 小時需加入甲醛溶液(每升水樣加 1mL)抑制微生物活動。 預處理分三步進行:首先將水樣倒入 100mL 燒杯,用磁力攪拌器中速攪拌 1 分鐘,使懸浮物均勻分散;立即移取 50mL 混勻水樣至比色管,加入 1mL 硫酸鋅溶液(10%)和 0.5mL 氫氧化鈉溶液(25%),調節 pH 至 7-8,靜置 10 分鐘促進絮凝;最后通過已稱重的濾膜進行減壓抽濾,控制流速在 10-15mL/min,避免懸浮物穿透濾膜。 三、測定操作規范 儀器預熱 30 分鐘后,按 “校準” 鍵進入程序,依次測定 0mg/L、50mg/L、100mg/L 的標準懸浮物溶液,生成標準曲線(相關系數需≥0.999)。樣品測定時,將預處理后的上清液倒入石英比色皿,用無絨布擦拭外壁,確保透光面無指紋或水滴,放入儀器檢測槽時對準定位標記。 每批樣品需同步測定空白對照:取 50mL 超純水按相同預處理步驟操作,其檢測值應≤0.5mg/L。若樣品懸浮物濃度超過標準曲線上限(通常為 200mg/L),需用超純水稀釋至量程內,記錄稀釋倍數(建議稀釋因子為 2、5 或 10 的整數倍)。 四、數據處理與設備維護 儀器自動顯示樣品吸光度對應的懸浮物濃度,計算時需扣除空白值,并乘以稀釋倍數。同時采用重量法驗證:將過濾后的濾膜再次烘干(103℃-105℃,2 小時),冷卻稱重后,按 “(終重 - 初重)/ 水樣體積 ×1000” 公式計算,兩種方法結果偏差應≤10%。 檢測結束后立即維護設備:比色皿用超純水沖洗 3 次,倒置瀝干后放入專用盒;儀器表面用 75% 酒精擦拭,關閉電源后覆蓋防塵罩;廢液分類收集,含化學絮凝劑的廢液需加入稀鹽酸中和至 pH6-9 后再排放。每日檢測完成后,在儀器使用記錄上填寫運行狀態、標準曲線相關系數及異常情況,確保可追溯性。 通過執行該標準化流程,能有效控制懸浮物測定的系統誤差,為水質評價提供具有可比性的檢測數據。每月應進行一次方法驗證,使用國家一級標準物質,確保測定準確度符合 GB/T 11901-1989《水質 懸浮物的測定》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