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質重金屬快速測定儀憑借檢測周期短、操作簡便的優勢,廣泛應用于地表水、地下水、工業廢水等場景的重金屬(如鉛、鎘、汞、鉻等)快速篩查,能及時預警重金屬污染風險。其操作流程圍繞“準備—處理—校準—檢測—收尾”展開,每一步均需規范操作,以保障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具體實際操作步驟如下: 一、操作前準備 操作前需做好設備狀態檢查與耗材準備,為檢測奠定基礎: 首先檢查儀器外觀與供電,確認電源線連接牢固、儀器無破損,開機后觀察操作界面是否正常顯示,無報錯提示(如“傳感器故障”“試劑不足”);其次準備配套耗材,包括專用檢測試劑(如顯色劑、掩蔽劑,需確認在有效期內且儲存得當)、比色管(或專用檢測杯)、移液管、純水(用于空白對照與清洗)、濾紙(若水樣含懸浮物)等,確保耗材干凈無污染;最后確認檢測環境,避免在強光直射、高溫高濕或強電磁干擾(如靠近大功率設備)的環境中操作,防止影響試劑穩定性與儀器檢測信號。 二、水樣預處理 根據水樣特性進行預處理,避免雜質干擾檢測結果: 若水樣清澈無懸浮物,可直接取樣;若含泥沙、藻類等懸浮物,需用濾紙過濾,去除雜質(防止堵塞檢測通道或吸附重金屬離子,導致檢測值偏低);若水樣pH值偏離儀器適配范圍(如強酸、強堿性水樣),需用稀酸或稀堿溶液調節至中性(具體可參考儀器說明書推薦范圍),避免酸堿環境破壞試劑活性或腐蝕儀器內部組件;對于高濃度含鹽水樣(如海水、工業鹽水),若儀器支持,可直接檢測,若不支持,需按比例用純水稀釋(稀釋倍數需記錄,便于后續結果計算),確保水樣濃度在儀器檢測范圍內。 三、儀器校準 校準是消除儀器漂移、保障數據準確的關鍵步驟,通常每次開機或更換批次試劑后需進行: 取干凈的比色管,加入指定體積的純水(作為空白對照),再按說明書要求加入對應劑量的校準試劑,輕輕搖勻后靜置(等待反應穩定,靜置時間需嚴格遵循試劑要求);將空白溶液倒入專用檢測杯,擦凈杯壁外側(避免指紋、水漬影響光信號),放入儀器的檢測卡槽,按操作界面提示啟動“空白校準”,待儀器顯示校準完成且無報錯后,取出空白檢測杯;若儀器支持多點校準,需按相同步驟依次檢測不同濃度的標準重金屬溶液,完成校準曲線繪制,校準后需記錄校準時間與標準溶液濃度,便于后續追溯。 四、樣品檢測 按校準步驟的操作邏輯進行樣品檢測,確保每一步規范: 取預處理后的水樣,按儀器要求的體積(如5mL、10mL)移入干凈比色管,加入與校準步驟相同劑量的檢測試劑(顯色劑、掩蔽劑等),輕輕顛倒搖勻,避免劇烈振蕩產生氣泡(氣泡會遮擋光路,導致檢測值偏差),然后按試劑說明靜置指定時間(等待重金屬離子與試劑充分反應生成有色物質);將反應后的樣品溶液倒入檢測杯,擦凈外側后放入檢測卡槽,在操作界面選擇“樣品檢測”,儀器會自動讀取光信號并計算重金屬濃度,檢測過程中不可觸碰檢測杯或儀器,防止卡槽移位影響結果;若需檢測多個樣品,需按相同步驟依次操作,每檢測完一個樣品,建議用純水清洗檢測杯后晾干,再進行下一個樣品檢測,避免交叉污染。 五、數據記錄與結果計算 檢測完成后及時記錄數據,確保結果完整可追溯: 儀器顯示檢測結果后,記錄水樣編號、檢測時間、重金屬種類(如“鉛”“鎘”)、檢測濃度值,若水樣經過稀釋,需根據稀釋倍數計算實際濃度(實際濃度=儀器顯示濃度×稀釋倍數);同時記錄校準情況、水樣預處理方式(如“過濾”“pH調節”)、試劑批次等信息,便于后續數據審核與異常分析;若對檢測結果有疑問(如數值遠超預期),可重新取樣檢測,對比兩次結果,確認是否存在操作誤差。 六、設備與耗材清理 檢測結束后做好清理工作,為下次使用做準備: 將用過的比色管、檢測杯等耗材用純水沖洗干凈,晾干后收納(若為一次性耗材,需按危險廢物規范處理,不可隨意丟棄);倒空剩余試劑,密封試劑瓶后按要求儲存(如避光、低溫);關閉儀器電源,清潔儀器表面(用干布擦拭灰塵、水漬),若有試劑濺落,需及時用純水擦凈;整理操作臺面,將耗材、工具歸位,確保環境整潔。 七、總結 水質重金屬快速測定儀的實際操作步驟需嚴格遵循“準備—預處理—校準—檢測—清理”的流程,核心在于通過規范的水樣處理、精準的校準與細致的操作,消除干擾因素,保障檢測結果準確。無論是新手還是熟練操作人員,都需嚴格按儀器說明書與試劑要求操作,將細節把控融入每一步,才能讓儀器充分發揮快速篩查的優勢,為重金屬污染監測提供可靠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