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式色度測定儀需通過標準校準溶液建立檢測基準,確保色度測量結果的準確性與一致性。校準溶液的配制需嚴格遵循標準化流程,控制試劑純度、稱量精度與操作規范性,避免因配制誤差影響儀器校準效果。 配制前需做好充分準備工作。首先需核查試劑與耗材,選用符合標準的化學試劑(如氯鉑酸鉀、氯化鈷需為基準試劑或優級純),確保試劑在有效期內且無潮解、變質現象;準備超純水(符合實驗室一級水標準,電導率≤0.01mS/m),避免水中雜質影響溶液純度。其次需校準計量器具,電子天平需提前校準至精度要求(通常為 0.1mg 或 0.001g),容量瓶、移液管等玻璃器皿需經檢定合格,確保體積精度符合配制需求。同時,操作人員需穿戴潔凈實驗服與無粉乳膠手套,實驗臺面需清潔干燥,避免外界污染;提前準備好試劑稱量紙、攪拌棒、洗瓶等工具,確保配制過程順暢。 核心配制流程需按標準步驟操作,以常用的鉑鈷標準溶液為例,需先配制標準儲備液。準確稱量規定質量的氯鉑酸鉀與氯化鈷,置于燒杯中,加入適量超純水攪拌至完全溶解;將溶解后的溶液轉移至容量瓶中,用超純水多次沖洗燒杯并將沖洗液一并轉入容量瓶,避免溶質殘留;最后加超純水至容量瓶刻度線,蓋緊瓶塞后反復顛倒搖勻,貼上標簽注明溶液名稱、濃度、配制日期與配制人,作為儲備液密封避光保存。 若需配制不同濃度的系列校準溶液,需采用逐級稀釋法。根據臺式色度測定儀的校準范圍,計算所需儲備液與超純水的體積比例;使用校準后的移液管準確量取規定體積的儲備液,移入相應規格的容量瓶中;加入超純水至容量瓶刻度線以下 1-2cm 處,靜置片刻后用洗瓶緩慢滴加超純水至刻度線,確保凹液面最低點與刻度線平齊;蓋緊瓶塞后顛倒搖勻至少 10 次,使溶液濃度均勻,同樣做好標簽標注。 對于某些特殊類型的色度校準溶液(如稀釋水樣校準液),需選取已知色度的標準水樣,按比例加入超純水稀釋至目標濃度。稀釋過程中需嚴格控制稀釋倍數,使用移液管精準量取標準水樣與超純水,避免因體積偏差導致濃度不準確;稀釋后需充分搖勻,確保溶液混合均勻。 配制完成后需進行驗證與規范保存。取少量校準溶液,用臺式色度測定儀檢測其色度值,與理論濃度對比,偏差需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通常≤±2%),若偏差過大需重新配制并排查原因。校準溶液需按性質分類保存:鉑鈷標準儲備液可在暗處冷藏(2-8℃)保存,有效期通常為 6 個月;稀釋后的系列校準溶液穩定性較差,建議當天配制當天使用,未用完的需廢棄,不可留存至次日。保存過程中需避免溶液受光照、溫度波動影響,定期檢查儲備液是否出現渾濁、沉淀,若有異常需立即重新配制。 通過嚴格把控配制前準備、規范核心配制流程、做好驗證與保存工作,可確保臺式色度測定儀校準溶液的準確性,為儀器精準校準提供可靠保障,進而提升色度測量數據的可信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