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機碳分析儀通過檢測水體中總有機碳含量反映污染程度,其內部管路、試劑艙、反應池等部件的密封性能直接影響設備運行。漏液不僅會導致試劑浪費、檢測數據失真,還可能腐蝕儀器內部元件,引發故障。排查漏液問題需按部位逐步檢查,結合設備結構與運行狀態定位漏點,無需依賴復雜技術參數即可高效解決。 一、管路連接部位 管路連接是漏液的高發區域,因頻繁拆裝、接口老化或安裝不當導致密封失效,需優先檢查。 首先觀察進樣管路與試劑管路的接口處,包括采樣泵與進樣管的連接、試劑瓶與輸送管的接口、管路之間的接頭等。若發現接口處有液體滲出或結晶殘留(試劑干燥后形成),多為密封不良所致。此時需斷開連接,檢查接口是否有破損、變形,密封圈是否老化(如失去彈性、出現裂紋)或移位。若密封圈損壞,需更換同規格新件;若接口變形,需修復或更換接頭,重新連接時確保管路插入到位,并用卡箍或螺帽適度擰緊(過度用力可能導致接口開裂)。 其次檢查管路本身是否破損。部分設備采用塑料或橡膠管路,長期使用可能因老化、磨損(如與設備部件摩擦)出現細小孔洞,尤其在彎曲、折疊部位更易受損。可關閉設備電源,斷開管路兩端,向管內注入少量清水,觀察是否有液體從管壁滲出,或在管路表面涂抹肥皂水,通入少量氣體,若出現氣泡則說明存在漏點,需更換整段管路。 二、試劑艙與廢液艙 試劑艙(存放氧化劑、酸液等)與廢液艙(收集廢棄液體)的漏液多因艙體密封蓋失效或艙體破損導致,需結合液位變化判斷。 若試劑艙內試劑液位異常下降,且無正常消耗記錄,可能是艙體漏液。打開艙門,檢查艙體邊緣密封墊是否完好,若密封墊老化、脫落或沾染雜質(如結晶、灰塵),會導致蓋體無法緊密貼合,需清潔密封墊或更換新件。蓋體扣合時需確保均勻受力,避免因錯位導致局部密封不嚴。若艙體本身出現裂紋(多因碰撞或試劑腐蝕),可觀察艙體外側是否有液體殘留痕跡,輕微裂紋可嘗試用專用密封膠修補,嚴重時需更換艙體。 廢液艙漏液常伴隨異味或腐蝕性液體滲出,需檢查排放口閥門是否關閉嚴密,閥門芯是否磨損導致關不嚴。若閥門正常,則可能是艙體與底座的連接處密封失效,查看連接處是否有液體滲漏,必要時拆卸底座,更換密封墊片并重新緊固。 三、反應池與檢測模塊 反應池(用于樣品與試劑反應)和檢測模塊的漏液隱蔽性較強,可能影響檢測精度,需結合運行狀態排查。 反應池漏液多發生在池體與蓋板的密封處或加熱模塊的連接處。運行時若發現反應池下方有液體滴落,或設備報警“液位異常”,需停機冷卻后打開反應池蓋板,檢查密封膠圈是否老化、池體邊緣是否有破損。若膠圈完好但仍漏液,可能是蓋板固定螺絲松緊不一,導致局部縫隙,需均勻調節螺絲松緊度。部分反應池配備加熱棒或溫度傳感器,其與池體的接口處若密封不良也會漏液,需檢查接口密封圈是否完好,重新安裝時確保傳感器或加熱棒與接口同軸,避免偏斜導致密封失效。 檢測模塊(如紫外反應器、檢測器)的管路接口也可能漏液,尤其在設備運行時,若檢測腔體內有液體殘留或外側出現潮濕痕跡,需檢查模塊進出管路的連接是否緊密,密封件是否老化,必要時拆卸模塊外殼,觀察內部管路與接口狀態,更換損壞部件后重新密封。 四、泵體與閥門 采樣泵、蠕動泵、電磁閥等動力部件因機械磨損或密封件老化易出現漏液,需結合運行聲音與動作判斷。 蠕動泵漏液多因泵管老化或壓輪調節不當。若泵管表面出現裂紋,液體可能從管內滲出,纏繞在泵輪上;壓輪壓力過大或過小會導致泵管密封不良,出現滲漏。需更換新泵管,調整壓輪壓力至合適程度(以液體輸送穩定且無滲漏為宜)。 電磁閥漏液常表現為閥門關閉后仍有液體滴漏,可能是閥芯磨損或異物卡滯導致密封不嚴。可拆解閥門,清理閥芯上的雜質(如結晶、顆粒),檢查密封面是否完好,若磨損嚴重需更換閥芯或整個閥門。 采樣泵若為柱塞式,其密封墊長期摩擦易老化,導致液體從柱塞桿與泵體的間隙滲出,需拆解泵體,更換密封墊,并涂抹少量潤滑脂增強密封性。 五、排查時的輔助技巧與注意事項 排查漏液時可借助輔助手段提高效率:在設備運行狀態下,用干紙巾逐段擦拭疑似漏液部位,觀察紙巾是否變濕,快速定位漏點;對于微量漏液,可在可能漏液的區域放置白色濾紙,靜置一段時間后查看是否有液體痕跡。 操作時需注意安全:接觸試劑前佩戴防護手套、護目鏡,避免腐蝕性液體接觸皮膚;排查前關閉設備電源,斷開試劑瓶與管路的連接,防止液體持續泄漏;拆卸部件時做好標記,記錄安裝位置與順序,避免重裝時出錯。 排查完成后,需重新啟動設備,運行一個完整檢測周期,觀察是否仍有漏液,同時檢查檢測數據是否恢復正常,確保漏液問題徹底解決。 六、總結 總有機碳分析儀漏液排查需按“管路連接—試劑艙與廢液艙—反應池與檢測模塊—泵體與閥門”的順序逐步進行,核心是通過觀察液體痕跡、檢查密封件狀態、測試部件功能定位漏點。解決時以更換密封件、修復或更換損壞部件為主,操作中注重安全與規范。及時排查漏液不僅能保障設備穩定運行,還能延長使用壽命,確保檢測數據的準確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