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硝酸鹽測定儀通過化學試劑與水樣中亞硝酸鹽的特異性顯色反應,結合光學系統檢測吸光度實現濃度量化,而校準是保障測量結果準確性的核心環節。其本質是建立儀器檢測信號與亞硝酸鹽實際濃度的精準對應關系,抵消儀器光學部件漂移、試劑活性變化等因素的影響,校準過程需遵循 “準備 - 校準 - 驗證” 的系統化流程,確保各環節操作的規范性與科學性。 校準前準備工作是基礎保障,需從試劑、標準溶液、儀器狀態三方面嚴格把控。試劑方面,需使用在有效期內、符合檢測標準的專用顯色試劑,避免因試劑變質、純度不足導致顯色反應不完全;標準溶液需選用有證標準物質配制,濃度梯度應覆蓋儀器常用檢測范圍,且需現配現用,防止亞硝酸鹽在儲存過程中氧化或降解。儀器狀態檢查尤為關鍵,需確認光源(如 LED 燈)發光強度穩定、無明顯衰減,單色器濾光片無污漬或劃痕,樣品池潔凈且透光性良好,同時將儀器置于溫度(通常 15-30℃)、濕度(相對濕度≤85%)穩定的環境中,預熱至規定時間(一般 10-30 分鐘),確保電子元件處于穩定工作狀態。 核心校準流程分為零點校準與跨度校準兩步,二者協同實現全量程精準校準。零點校準旨在消除空白水樣與試劑本身對檢測信號的干擾,需向潔凈樣品池中加入與檢測水樣基體一致的空白溶液(如無亞硝酸鹽的純水或去離子水),加入規定劑量的顯色試劑并充分混勻,待反應達到穩定時間后,將其放入儀器樣品室,啟動零點校準程序,儀器會自動將此時的吸光度信號設定為 “零濃度” 基準值,抵消背景信號的影響。跨度校準則是建立濃度與吸光度的線性關系,需依次取不同濃度的亞硝酸鹽標準溶液,按相同操作加入顯色試劑并反應穩定后,逐一放入儀器檢測,儀器會記錄各標準溶液對應的吸光度值,通過線性回歸算法生成校準曲線,將吸光度信號轉化為直觀的濃度數值。部分儀器支持多點校準,可選取 3-5 個濃度點進行檢測,進一步提升校準曲線的擬合精度,減少非線性誤差。 校準后驗證與維護是確保校準效果持續性的關鍵。校準完成后,需選取一個中間濃度的標準溶液進行驗證檢測,若檢測結果與標準溶液濃度的偏差在允許范圍內(通常≤±5%),則說明校準合格;若偏差超出范圍,需重新檢查試劑有效性、標準溶液配制準確性及儀器狀態,排除問題后再次進行校準。日常維護中,需定期(如每 3-6 個月)對儀器進行校準,若更換光源、單色器等核心部件或長期停用后重啟,也需重新校準;同時需做好校準記錄,包括校準日期、標準溶液信息、校準曲線參數及驗證結果等,為后續檢測結果追溯與儀器性能評估提供依據,確保亞硝酸鹽測定儀長期處于精準、穩定的工作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