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質多參數測定儀能同時檢測pH、溶解氧、COD、氨氮、總磷等多項指標,廣泛應用于環境監測、水處理、科研實驗等領域。其檢測結果的準確性與可靠性,依賴于使用過程中對各項條件的嚴格把控。只有滿足特定的水樣處理、環境控制、操作規范等條件,才能充分發揮儀器性能,獲得科學有效的數據。 一、水樣預處理需符合檢測要求 水樣的狀態直接影響檢測精度,需根據指標特性進行預處理。對于含有懸浮顆粒物的水樣,檢測濁度、懸浮物等指標時可直接測定,但檢測pH、溶解氧等指標前需過濾去除顆粒物,避免其吸附電極或干擾光線透射。若水樣中存在藻類、微生物等活性物質,需加入固定劑(如硫酸)抑制生物活動,防止其消耗溶解氧或分解有機物,導致COD、氨氮等指標測定值偏差。 水樣的保存條件需嚴格控制。采集后的水樣應盡快檢測,若無法即時分析,需根據指標特性采取冷藏、避光等措施:如溶解氧樣品需現場固定并低溫保存,總磷樣品需加硫酸調節pH至1-2,且保存時間不超過24小時。同時,水樣的溫度需接近室溫(通常15-25℃),若從野外采集的水樣溫度過低或過高,需先放置至室溫再檢測,避免溫度劇烈變化影響電極響應或試劑反應效率。 干擾物質的去除是關鍵預處理環節。水樣中若含有高濃度氯離子,會干擾COD檢測,需加入硫酸汞掩蔽;重金屬離子可能影響氨氮測定,需添加絡合劑消除干擾。對于復雜工業廢水,還需通過稀釋降低基質濃度,確保水樣中各成分濃度處于儀器檢測量程內,避免因濃度過高導致傳感器飽和或試劑反應不完全。 二、環境條件需穩定可控 溫度是影響檢測的核心環境因素。水質多參數測定儀的最佳工作溫度通常為10-35℃,溫度過低會減慢試劑反應速率,導致檢測時間延長;溫度過高可能使易揮發試劑(如氨氮檢測中的納氏試劑)分解,或影響電極的穩定性。實驗室使用時需配備空調維持室溫穩定,野外現場檢測時需避開陽光直射,必要時使用保溫箱控制水樣和儀器溫度。 光線與電磁環境需符合要求。比色法測定儀的檢測艙需避免強光直射,防止光線干擾光學檢測系統,導致吸光度讀數不準;電極法測定儀需遠離強電磁源(如大功率電機、變壓器),減少電磁干擾對電極信號的影響。便攜式儀器在野外使用時,可搭建簡易遮陽棚,并確保與通訊設備保持一定距離,避免信號干擾。 通風條件需滿足安全與精度需求。部分檢測項目使用有毒試劑(如測定氨氮的納氏試劑含汞,測定COD的重鉻酸鉀具有強氧化性),實驗室需保持通風良好,避免試劑揮發物濃度過高危害操作人員健康;同時,通風可防止室內濕度驟升,避免儀器電路受潮或光學部件結霧,確保設備長期穩定運行。 
三、操作過程需規范標準 操作人員需具備基礎技能與認知。使用前需熟悉儀器說明書,了解各參數檢測原理、試劑特性及安全注意事項,如佩戴手套處理腐蝕性試劑,避免直接接觸皮膚。對于電極類傳感器,需掌握正確的校準方法,如pH電極需用標準緩沖液校準,溶解氧電極需進行飽和空氣校準,確保電極處于最佳工作狀態。 試劑的配制與使用需嚴格規范。自制試劑需使用優級純以上純度的化學藥品和蒸餾水,按說明書精確稱量、定容,避免因試劑濃度偏差影響檢測結果;預制試劑需在有效期內使用,且儲存條件符合要求(如避光、冷藏),開封后需盡快用完,防止試劑變質。加樣過程中需保證劑量準確,使用移液槍或刻度吸管時,視線與液體凹液面保持水平,避免加樣過多或過少。 儀器校準與維護需定期進行。首次使用或長期停用后,需對儀器進行全面校準,各參數校準點需覆蓋常用檢測范圍,如pH校準需至少使用pH4.00、7.00、10.00三種緩沖液;日常使用中,每檢測一批樣品前需進行單點校準,確保儀器穩定性。檢測結束后,需及時清潔比色皿、電極等部件,如用蒸餾水沖洗電極并浸泡在保護液中,防止電極干涸老化。 四、設備狀態需符合檢測標準 儀器性能需處于正常范圍。使用前需檢查儀器外觀是否完好,電源、數據線連接是否牢固,顯示屏、按鍵或觸摸屏是否靈敏。開機后觀察自檢過程,若出現報錯信息(如傳感器故障、通訊失敗),需及時排查原因,聯系維修人員處理,不可強行使用故障儀器。定期用標準樣品驗證儀器精度,如檢測已知濃度的COD標準液,偏差超出允許范圍時需重新校準或維修。 輔助設備需配套適配。使用的比色皿需無劃痕、無氣泡,確保透光性良好;移液槍、容量瓶等計量器具需經過檢定,精度符合要求;水樣容器需根據檢測項目選擇材質,如測定金屬離子時使用聚乙烯容器,避免玻璃容器溶出干擾離子。輔助設備的不匹配可能引入系統誤差,影響最終檢測結果的可靠性。 五、結語 使用水質多參數測定儀需從水樣處理、環境控制、操作規范、設備狀態等多方面滿足條件,這些條件相互關聯、缺一不可。只有全面把控各環節,才能確保檢測數據的準確性與重復性,為水質評價、工藝調控、科研分析等工作提供可靠依據。在實際應用中,還需結合具體檢測項目和儀器型號,制定針對性的操作細則,使儀器始終處于最佳工作狀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