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室濁度測定儀的準確性直接影響水質分析結果的可靠性,而科學規范的校準流程是保障其測量精度的核心。通過建立系統的校準方法,可有效消除儀器漂移、環境干擾等因素帶來的誤差,確保測定數據的精準性。 首先需選擇符合國家標準的濁度標準溶液,常用的福爾馬肼標準溶液需具備明確的濃度標識與有效期,且需在規定條件下儲存 —— 避免光照直射與溫度劇烈波動,使用前需將溶液恢復至室溫并輕輕搖勻,防止顆粒沉降影響濃度均一性。其次要檢查儀器狀態,確保光學部件清潔:用專用鏡頭紙擦拭比色皿外壁與儀器檢測窗口,去除指紋、灰塵等雜質,若有頑固污漬可蘸取少量純水輕擦后晾干,避免刮傷光學表面。同時需確認實驗室環境穩定,校準過程中溫度應控制在 15-25℃,避免強光直射與氣流擾動,減少環境因素對光學檢測的干擾。 零點校準需使用符合要求的零濁度水(如經 0.2μm 濾膜過濾的純水),將盛有零濁度水的比色皿放入檢測槽,確保放置到位且無氣泡,啟動儀器零點校準程序后等待讀數穩定,若多次校準后零點仍漂移,需檢查比色皿是否潔凈或零濁度水是否被污染??缍刃市柽x取與常用檢測范圍匹配的標準溶液,例如檢測飲用水時可選用 20NTU、100NTU 的標準溶液,依次測量不同濃度標準溶液的濁度值,儀器會自動建立濃度與檢測信號的對應曲線。校準過程中需注意:每更換一種標準溶液需用待測溶液潤洗比色皿 3 次,避免殘留溶液影響濃度;讀取數值時需等待儀器響應穩定,通常需靜置 30 秒以上,確保讀數波動在允許范圍內。 校準完成后需用另一份標準溶液進行驗證,若測量值與標準值的偏差超過儀器允許誤差(通常要求≤±5%),需重新檢查校準步驟,確認標準溶液濃度是否準確、比色皿是否安裝正確。對于具備多點校準功能的儀器,建議增加校準點數量,例如在 0-100NTU 范圍內設置 5 個以上濃度點,通過擬合曲線提高非線性區間的測量精度。校準后需及時記錄校準數據,包括校準時間、標準溶液濃度、儀器顯示值、環境溫度等信息,建立校準檔案以便追溯。此外,需根據使用頻率確定校準周期 —— 日常高頻使用的儀器建議每周校準 1 次,低頻使用時每次檢測前需進行零點校準,確保儀器始終處于最佳檢測狀態。 當檢測高濁度樣品后,需重新進行零點校準,避免殘留顆粒污染檢測系統;若儀器長時間停用,啟用前需進行全面校準,包括光路對準檢查 —— 觀察儀器內部光源是否居中、接收裝置是否正常響應,必要時聯系技術人員進行光路調試。對于渾濁度極低的樣品檢測,可采用 “循環校準法”:先用低濃度標準溶液(如 1NTU、5NTU)完成校準,再用檢測樣品反復沖洗比色皿后測量,減少容器吸附帶來的誤差。 通過規范校準前的準備、嚴格執行分步校準流程、強化校準后驗證與維護,可系統性消除實驗室濁度測定儀的固有誤差與環境干擾,顯著提升測量準確性。科學的校準方法不僅能保障單次檢測的精準性,更能維持儀器長期穩定的檢測性能,為水質分析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