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式磷酸鹽測定儀檢測結果不準確,往往是儀器狀態、試劑質量、操作流程或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需通過系統化排查定位問題根源,采取針對性措施恢復檢測精度,確保數據能真實反映水體磷酸鹽含量。 首先需核查儀器的校準狀態與光學性能。若儀器長期未校準,校準曲線可能因光源衰減、檢測器靈敏度下降而漂移,導致結果偏差。此時應重新進行校準:準備至少 3 個濃度的磷酸鹽標準溶液(覆蓋檢測量程的 20%-80%),按儀器說明書完成校準程序,確保標準曲線相關系數 R2≥0.999。若校準后仍不準確,需檢查光學窗口是否污染 —— 用專用鏡頭紙蘸無水乙醇擦拭比色皿和儀器檢測口的光學鏡片,去除指紋、試劑殘留或灰塵,避免光路受阻導致吸光度測量異常。同時確認光源波長是否準確,部分儀器可通過標準濾光片驗證,波長偏差超過 ±2nm 時需聯系廠家調試。 試劑的質量與配制過程是常見誤差來源。磷酸鹽檢測常用鉬銻抗分光光度法,試劑變質或配比錯誤會直接影響顯色反應。需檢查試劑有效期,鉬酸鹽溶液若出現渾濁或沉淀需立即更換;抗壞血酸易氧化失效,需冷藏保存且開封后 1 個月內使用。重新配制試劑時,需嚴格按比例稱取試劑,用超純水溶解,避免使用自來水(含磷雜質)。顯色反應的溫度與時間控制至關重要:溫度低于 15℃時,需延長反應時間至 30 分鐘;強光直射會導致顯色不穩定,需在避光處完成反應,確保磷鉬藍絡合物充分形成且穩定。 樣品預處理環節的疏漏可能導致結果失真。若水樣渾濁,懸浮顆粒會干擾光的散射與透射,需先經 0.45μm 濾膜過濾,過濾前用待過濾水樣沖洗濾膜 3 次,避免濾膜吸附磷酸鹽。對于含氧化性物質(如余氯)的水樣,需加入硫代硫酸鈉溶液消除干擾,否則會氧化抗壞血酸導致顯色不完全。高濃度樣品需合理稀釋,稀釋倍數不足會使吸光度超出儀器線性范圍,過度稀釋則會放大誤差,建議稀釋后樣品濃度處于校準曲線中段(50% 左右量程)。取樣體積需精準,使用經檢定的移液管,避免因量取誤差引入結果偏差。 操作規范性與環境因素也需納入排查范圍。檢測時若比色皿未擦拭干凈或放置歪斜,會導致光路不垂直,需用無絨布擦拭比色皿外壁,確保放置時標記線與光路對齊。實驗室溫度波動過大(超過 ±5℃)會影響顯色反應速率,需在恒溫(20-25℃)環境中操作,必要時使用恒溫水浴控制反應溫度。此外,容器污染是隱蔽性誤差源,所有玻璃器皿需用 10% 硝酸浸泡 24 小時,再用超純水沖洗至中性,避免前次檢測殘留的磷酸鹽污染樣品。 若上述措施仍未解決問題,需進行系統性性能驗證。用標準物質(有證參考物質)作為樣品檢測,若結果誤差超過允許范圍(通常 ±10%),可能是儀器硬件故障,如檢測器老化、電路接觸不良等,需聯系廠家進行維修或更換部件。同時記錄每次排查與調整的過程,包括校準數據、試劑批號、操作條件等,通過對比分析發現潛在規律,為后續預防類似問題提供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