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懸浮物快速測定儀憑借即時檢測、便攜操作的優勢,成為地表水、污水現場監測的常用設備。但操作中的細節偏差易導致數據失真,以下總結六大常見錯誤及科學規避方法。 一、采樣環節的典型誤區 采樣容器未預處理是首要隱患。部分使用者直接用未經清洗的塑料瓶采樣,容器內壁殘留的洗滌劑或礦物質會附著在懸浮物顆粒表面,導致檢測值偏高 15%-20%。正確做法是:采樣前用 10% 硝酸浸泡容器 24 小時,再用待測水樣沖洗 3 次,確保容器潔凈度。 水樣采集深度不當同樣影響結果。在河流監測中,若僅采集表層 5cm 內水樣,會因漂浮物干擾使數據偏高;而插入河底采樣則會混入沉積物,導致結果失真。規范操作應將采樣器置于水面下 30-50cm 處,緩慢開啟閥門,讓水流勻速充滿容器,避免攪動水體形成渦流。 二、預處理操作的關鍵失誤 過濾步驟的錯誤最為常見。使用孔徑 0.45μm 濾膜時,若采用真空抽濾速度過快(超過 50mL/min),會導致部分膠體顆粒穿透濾膜;而自然過濾時間過長(超過 30 分鐘),則會因微生物活動改變懸浮物形態。建議控制抽濾速度在 20-30mL/min,同時確保濾膜使用前經蒸餾水處理,去除本身含有的可溶性雜質。 水樣均質化不足也是常見問題。含有絮狀沉淀的污水樣,若僅簡單搖晃就取樣,會導致懸浮物分布不均。正確處理方式是:將水樣倒入燒杯,用磁力攪拌器中速攪拌 1 分鐘,使懸浮物均勻分散后立即取樣,避免靜置分層。 三、儀器操作的技術偏差 比色皿使用不當直接影響光學檢測。部分操作者用手指觸摸比色皿透光面,指紋造成的光散射會使吸光度檢測值偏差達 8%-12%。規范操作是:手持比色皿磨砂面,用鏡頭紙沿同一方向擦拭透光面,直至無可見污漬,放置時確保透光面與光路完全對齊。 校準頻率不足導致的系統誤差常被忽視。儀器連續使用超過 8 小時后,光源強度會產生衰減,若未重新校準空白樣,檢測值會出現系統性偏低。建議每 4 小時用標準空白溶液(經 0.45μm 濾膜過濾的蒸餾水)重新校準,每次校準重復 3 次,取平均值作為基準值。 四、數據處理的認知盲區 忽視溫度補償功能是常見錯誤。懸浮物檢測受溫度影響顯著,當現場溫度與校準溫度相差超過 5℃時,水分子熱運動改變會影響光的散射效率。具備溫度補償功能的儀器需提前 30 分鐘開機預熱,使內置傳感器與環境溫度平衡,檢測時自動修正溫度偏差。 超標樣品未稀釋直接檢測會導致數據飽和。當懸浮物濃度超過儀器量程(通常為 1000mg/L)時,吸光度值超出線性范圍,儀器會顯示錯誤代碼或給出失真數據。此時應立即用蒸餾水將樣品按 1:10 比例稀釋,記錄稀釋倍數,檢測后將結果乘以倍數,確保數據在 0-800mg/L 的最佳線性區間內。 通過建立標準化操作流程,定期開展人員培訓,可使便攜式懸浮物測定儀的檢測誤差控制在 5% 以內。每次檢測后需及時清潔檢測池,每月用標準懸浮物溶液(100mg/L)進行性能驗證,才能持續保證監測數據的可靠性。
|